今年初,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兴起,宁波多地竞相开展了区(县、市)和学校级别的AI软件使用培训。人工智能到底该怎么使用、推广,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9月5日至7日举行的第15届智博会AI教育展区,成为观察宁波以“智慧+”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宁波校园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运用,一定可以提升效率。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将系统调教到何种程度,效率可以提升多少。”林波是宁波爱菊艺术学校装备部主任,他带着该校“爱菊九维智联”系统,与其他兄弟学校一起亮相智博会现场。
近年来,宁波多所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使其成为推动教育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力量。大家从教学管理、学生支持、评价改革等具体场景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
镇海中学打造的“镇镇同学”AI学伴平台,深度融合大模型与校本资源,覆盖“教、学、管”全场景。教师可实现智能备课、个性化答疑,学生则可获得作文批改、错题分析等精准学习支持。该系统还能够结构化沉淀校本知识资产,为学校积累宝贵的数字资源。
北仑中学的“仑启AI”通过集成主流大模型,打造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场景的智能体,赋能教师智能备课、互动微课、作文批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高阶思维,并推动校务数据驱动决策。
宁波爱菊艺术学校的“艺术智能体”将AI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绑定,能根据学生的艺术基础、兴趣方向,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助力学生在音乐、美术等领域精准提升;“阅读智能体”则聚焦阅读能力培养,通过AI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偏好,精准推送适配的书籍与学习内容,让阅读从“盲目选”变成“精准学”,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采访中,AI作业批改作为最能直观减轻教师压力的应用,受到了观展人员的关注。该展位工作人员介绍,短短一上午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学校人员的咨询,嗓子都讲哑了。
“积极拥抱,不断学习。”林波告诉记者,该校在推进智能体应用的过程中,“人人拥有智能体”是最鲜明的特色。学校鼓励教师自主使用智能体,同时也鼓励行政部门按层级、分角色运用智能体,从教学资源调配到学生成长跟踪,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学校高效运转筑牢科技支撑。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样板
“宁波多个区(县、市)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出特色鲜明的智慧治理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样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宁波市教育服务与电化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AI教育展区,还汇聚了来自鄞州、镇海、高新、北仑、江北等区(县、市)教育部门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学、助教、助育、助研、助管等领域的探索实践。
比如,鄞州区打造的“鄞领优学”平台,以“1+7+N”数字基座打破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成功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样板。该平台聚焦教育治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场景化应用,大幅提升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镇海区则以“智脑图谱”系统为核心,贯通教师、学生、课程、教研全维数据,不仅生成了教师专业能力画像,还能精准匹配研训内容与教学策略,实现“研—教—评”一体化联动,走出了一条数据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
在市域层面,宁波市教育局通过构建多个一体化数字平台,逐步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风险的精准预警和业务的闭环管理,形成了智慧治理的宏观生态体系。
六级贯通的智慧“教育督导”平台覆盖国家、省、市、县、校及责任督学六级体系,成功实现教育数据、指标与业务的深度协同。其动态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教育督导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而全面国产化适配也为教育信息化的自主可控树立了标杆。
精准资助系统作为全国首个市级共同富裕数字化精准资助平台,展现了数据驱动的治理创新。该系统运用智能筛查技术精准识别潜在困难学生,实现资助申请、受理、认定、审核、统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学生或家长仅需2分钟即可在手机端完成线上申请,系统自动比对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大大提升了资助精准度和办理效率。不仅如此,该系统通过数据跑步,大大减少学生因自尊不愿提出申请的情况。自2023年6月上线以来,已惠及学生超2.6万名,资助金额约2亿元,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慧治理不仅依赖于技术平台,更在于生态的构建与协同。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重要看点之一的“甬优智教”AI服务平台,统筹部署教育私域大模型,集学习、交流、活动、智能体开发于一体,目前已支撑多次教师智能体培训与大赛,汇聚200多个优秀智能体案例,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家长、老师、学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和应用。”宁波市教育服务与电化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学校老师基于平台可以自己开发智能体,如考务安排、课程开发等,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平台。
从校园一线的精细化管理,到区域层面的系统化部署,再到全市范围的平台化协同,宁波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重构教育治理的新格局。
《现代金报》2025年9月9日A07版(记者  张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