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组织评选的2025年度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公布,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报送的《慈孝育心 团结筑梦——浙江省宁波市教育援疆团队助推库车市慈孝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案例》从19个援疆省市征集的104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典型案例。
库车市慈孝书院(第十中学)为宁波援建的一所具有现代书院气质的高品质初级中学,近年来在后方的大力支持下,以“慈孝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核心,倾力打造 “感恩教育”品牌,构建了“文化铸基—情感共鸣—实践塑形”三层递进体系,建立起辐射全市的“共享式”学习实践基地,激活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双融合的典范学校。
文化浸润,构筑认同根基 走进学校大门,以慈孝名言及名人雕塑布置的“最美上学路”引人注目,充分借鉴宁波慈城古镇布局而建成的“馆廊堂阁”慈孝文化中心,则成为慈孝人开学第一课的“首教”基地,也是学生课余最爱逛的地方:慈孝馆树立《孝经》著者孔子铜雕像,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慈孝廊陈列新疆与祖国共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学生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的各类作品;慈孝堂作为慈孝文化传习室,讲述着古今、甬库的慈孝故事;慈孝阁是全市最大的校园图书馆,它供学子读书明礼,打造成为“云研学”“云课堂”共享中心…… 早在建校初期,宁波援疆团队就通过两地调研、精心谋划,结合受援地教育特点和后方经验,深入探寻中华慈孝文化脉络,帮助学校确立了“感恩教育”办学理念,引入具有相同办学思想的宁波惠贞书院结对帮扶。依托龟兹文化中“和融共生”的基因,制定了“慈孝养心·知恩善行”等“一训三风”,设计有慈孝辨识度的校徽、校歌及视导系统,编写开设《慈孝读本》校本课程,收录慈孝典型人物和故事,结合“馆廊堂阁”等物化成果,梳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核心理论,形成慈孝书院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创新场景,激发团结内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引导新疆青少年学生融入现代文明,在科学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是摆在这所新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宁波教育援疆团队与学校一道,共同推动“大思政”引领的科学教育品牌建设,争取援疆资金建成国家科技成果展厅、VEX机器人实验室等教育场馆,同步参加宁波“小小科学家”等特色科创活动,构建起“基础课程+特色项目+赛事实践”三位一体的科创教育体系,指导学生获世界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等60余项荣誉,成功创建阿克苏地区优秀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引导学生将对国家的“慈孝”落实在行动上。 除此之外,宁波援疆团队在慈孝书院建设“非遗小镇”,依托国学、射箭、剪纸等传统非遗社团,推动传统项目进课堂,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为推进民族融合,学校还推进“三混四共”的管理模式,通过“混合编班、混宿生活、混龄活动”,实现“共学、共居、共乐、共进”,动态评选民族团结“好班级”“好宿舍”,使日常学习生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课堂”。 多维协同,推动交往交融 库车市慈孝书院充分发挥援疆教师和后方力量,搭建起“甬库融情”媒介桥梁。创新组织“慈孝文化寻迹行”“甬库同窗情”“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融情交友活动,两地各族青少年走进“你的城市”,结对子、共读书、进家庭、同研学,深入开展文化互动。在线上,举办甬库博物馆“云研学”、书信手拉手等活动,参加宁波新闻综合广播“我爱朗读”节目,让学生在“互嵌式”交融中点亮“中华文化同根脉”“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理念。 感恩教育和慈孝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一所学校,慈孝书院坚持开展“慈孝实践”三进工程,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将慈孝节目带进养老院、文化大讲堂;进家庭挖掘家风故事,开展“慈孝读本大家读”等“小手拉大手”活动;积极承办慈孝文化节,通过选树慈孝典范、开设两地艺术作品与非遗故事展、创编“慈孝吟”舞台剧等多样活动,推动慈孝文化进广场、进村社,助力其在更广范围落地生根,弘扬慈孝之风。 借助“组团式”援疆团队力量,践行“感恩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持续提高,连续荣获“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学校”“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先后承办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会活动30余次,圆满完成自治区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观摩任务,输出可复制经验。培育特级教师等各类名优教师26人,近年来中考始终位列阿克苏地区前列。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宁波市已选派36名骨干教师赴慈孝书院开展“组团式”援疆工作,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既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又积极承担“文化润疆”重大使命,将先进的文化范式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接续打造应麟幼儿园、阳明小学、慈孝书院等教学与文化双标杆学校,为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贡献了宁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