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大篷车”之“反诈薪传,慧盾护安”实践小队探访银凤社区,与现场四十多位儿童与家长一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别想骗我”儿童反诈小课堂。
“法律大篷车”是甬城高校普法联盟开展的法治知识传播活动之一。2025年5月,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司法局、宁波市普法办联合成立全省首个高校法治协作共同体——甬城高校普法联盟,宁波大学等7所在甬本科院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联盟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服务社会”为宗旨,整合高校法学教育资源和普法志愿者队伍,搭建普法宣传合作网络,通过项目化运作,提升师生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1.初识诈骗,明晰危害 应对诈骗,先从认识诈骗做起。“诈骗是什么,如何定义诈骗呢?”面对主讲人小严老师抛出的问题,台下的小朋友们踊跃举手,积极回答,七嘴八舌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小严老师最后给出总结:诈骗是以违法霸占为目的,用欺骗他人的方法,骗取较多公共和个人钱财的行为。像是“隐形”小偷一样伤害我们。通过主讲人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以及相关诈骗场景的模拟表演,小朋友们对何为诈骗有了初步的了解。 2.多样骗局,暗藏陷阱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游戏里最想要哪个皮肤呀?”“如果老师现在说,我给你妈妈的手机发一条短信,只要点一下里面的链接,就把你最喜欢的那个皮肤送给你,你会帮老师这个忙吗?”主讲人通过当下高发的“游戏诈骗”迅速拉近与小朋友间的距离,在视频与案例的结合中揭示了骗子如何利用小朋友们自制力不足以及“想出风头”的不健康心理,一步步让小朋友心甘情愿地走入“圈套”。 接下来,实践小队陆续剖析了“电话手表诈骗”“爱豆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数种小学生活中易于遇见的诈骗手段,丰富的视频实例,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让小朋友们更加全神贯注地投入主讲人的讲解中,参与到诈骗场合的演示中来,辨析各种生活场景中遇到的话术,在实践中对此类诈骗手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火眼金睛,破解诈骗 诈骗手段千千万,火眼金睛不一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尚且年幼的孩子们容易接触到花样越来越多的骗术,认识诈骗,更要学会破解诈骗。 主讲人从“为什么会被骗”“识别骗子的误区”“骗子惯用小伎俩”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骗子所具备的特征及其常见骗术是如何构成的,打破了孩子们“以貌取人”的误区:“穿戴整洁的年轻人不一定是好人,衣装邋遢的中年人不一定是坏人。”小朋友们对这句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原来不能只通过外貌判断人的好坏!”一位小朋友发出了感叹。只有识破了骗子的伪装,才能够举一反三,避免掉入骗子的陷阱。 4.牢记口号,争做能手 “南瓜冬瓜和西瓜,不做被骗小傻瓜!”“乌鸡土鸡大公鸡,听到转账就挂机!”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带着孩子们念起了朗朗上口的反诈口诀,这些把水果、动物编进去的口诀,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随后的小测验里,老师提出问题:“有人要借你的电话手表,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齐声回答:“不能借!让他找爸爸妈妈!”“收到陌生人发的游戏链接,点不点?”“不点!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将课堂内容铭记在心。 接下来,甬城高校普法联盟将持续走进更多社区、学校,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知识,协同推进宁波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