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是宁波市某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两年前因为父亲重症住院,家里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学校老师多次告诉他可以申请学生资助,可他每次都说,“有比我更需要的人”“我可以自己想办法”。
像小谷一样,很多同学不想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隐形的歧视,更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印象里,申请资助要跑学校、跑街道,盖这个章、签那个名,来“证明自己的贫困”,这不仅给家人造成额外的负担,还可能加剧对自我的否定。
沉默寡言又“很善于解决问题”的小谷最终决定休学一年,打工挣钱。
这时,老师带着最新的资助申请操作流程找到他,告诉他“申请资助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麻烦”。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谷登录“浙里办”,点击“甬有优学精准资助”,系统已自动获取了他的学籍信息,他只需上传父亲的医院诊断书等佐证材料,就可以签字提交。提交后,系统生成了一张电子申请表,进入“学校认定”环节。
就这样,不用特意跑老师办公室,在没有其他人知道的情况下,小谷就完成了申请,内心的担忧一扫而空。

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宁波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甬有优学”精准资助平台,学生或家长可通过手机查看资助政策、在线提交申请,已由民政等部门确认困难的家庭无需再提供材料,实现学生资助“快申请”、常规资助材料“零提交”、学生隐私有保障。截至目前,该平台在“浙里办”应用上访问量近180万。
“以前,材料上交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用于哪里,也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申请成功,现在通过平台一目了然。”一位家长说。
从“冷”数据中挖掘“暖”价值,该市不断探索“模型+算法”的精准资助宁波方案,力求做到学生资助工作“细无声”“广无垠”,让资助之灯照亮更多困难学生的前行之路。
2024年秋季学期,宁波市进一步推广学生资助“免申即享”服务,简化常规资助项目申请流程。
因为小时候的一场意外,四年级的小郝属持证的残疾学生,享受宁波市学生资助相关政策。但是,申请资助的材料每一学年就要提交一次,不仅要填写好申请表格,还要复印相关的证件。

去年,老师告诉小郝的妈妈,小郝成为第一批享受“免申即享”政策的学生,以后只需要在线上确认即可。小郝的妈妈说,这下方便了,因为“不用再手写、复印纸质材料,只要在手机上跟老师沟通就可以”。2024秋季学期,“甬有优学”精准资助平台惠及学生约2.6万人。

数据不仅帮学生和家长“跑腿”,还参与重塑资助工作流程。德培小学教师李雨然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她说,“甬有优学”精准资助平台自应用以来,“前期确定资助名单变得更方便了,后续审核负担也减轻了”。
此前,她需要先接收学生的纸质材料,然后手动录入信息,整理资助档案,再人工统计资助项目,分类制作金额报表,整个过程耗时长、流程多、检索难。
而且,有些学生不一定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的刚性认定标准,但又确实存在需要资助的情况,在传统资助体系下学校只能通过学生主动上报或老师日常摸排发现这部分学生。“通过家访、研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家里比较困难,但整体来说靠这样的人工摸排很难,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是非常极端的情况了。”

在市发改委支持下,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宁波市建立多种资助类型对象资格智能识别、自动提取、主动匹配算法,贯通掌握学生家庭收入、财产情况,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发状况等因素,运用教育数据中心的算力,完成家庭经济困难模型与基于此模型的困难学生推断算法的构建,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智能判断。
现在,李雨然每学期都会收到一份资助对象参考名单,通过这份名单,她会找到对应的学生,告诉他们如何申请资助。
待学生或家长线上提交申请后,李雨然登录后台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申请记录,选择下载就能获取对应学生的完整资料,在核对信息无误后,她点击审核通过,申请就进入了“区县审核”环节。

统计数据显示,依托“甬有优学”精准资助平台,其中有一所中学,每个年级新增了两三个资助对象,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因此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和爱心的“温度”。

宁波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甬有优学”精准资助平台形成了资助“申请—受理—认定—审核—统计”各环节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学生申请、学校认定、区县审核等操作流程都在平台内记录留痕,相关数字档案自动生成,这也更方便工作人员了解各地各校的工作进度,有效实现了资助监管,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开展。

王红丽是李惠利中学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同时兼任学生资助工作,在她看来,这两部分工作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要先纾困、再重建。她说,资助工作不能光物质资助,更要精神育人,不但要给予学生悄无声息的守护,更要培养他们感受爱和传递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