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资讯>教育新闻

同乡同校同支部 从四明山到大凉山——古林职高两位女教师接力完成三年援凉任务

作者: 来源: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日期:2025-7-29


    

从宁波到凉山,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从德育筑基到美育赋能,延续三年的教育接力。近日,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崔维波老师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支教任务返甬,与此前于2024年1月返甬的郑科艳老师一道,以同乡、同校、同党支部的特殊联结,共同完成了对四川大凉山的三年教育帮扶,用女性教师的细腻与坚韧,在彝乡大地播撒教育的种子。

据了解,郑科艳和崔维波均来自有四明锁钥、红色堡垒之称的海曙区章水镇,同时,她俩还同为古林职高教师、学校第一党支部党员,且都是音乐专业出身——郑科艳主攻声乐,崔维波擅长钢琴。这份“多重同频”的缘分,让她们的援凉之路既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共同书写了甬凉教育协作的动人篇章。

郑科艳:以制度为基,为彝乡校园立“规矩”育“习惯”

2022年夏,郑科艳老师背起行囊,走进海拔2700米的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作为当地唯一一位中职女性德育主任,她面对的是民族地区的“性别成见”、语言障碍与高原反应,更肩负着规范校园管理、培育学生习惯的重任。

“教育的根基,是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这是郑科艳初到盐源职中的初心。针对学校德育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她扎根校园、融入师生,牵头修订了《学生奖惩制度》《班主任考核办法》等10余项管理制度,从手机使用到卫生纪律,从班主任考核到违纪学生教育,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的德育管理体系。她创新推行“每月思想报告”制度,让违纪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将班主任考核细化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公平与规范成为校园管理的底色。

校园里的“弯腰行动”,是郑科艳留给盐源职中的深刻印记。初到学校时,她发现学生劳动能力强但缺乏保持成果的意识,便联合校党委、各处室与全体教师,发起“看见不文明就弯腰,遇到坏习惯就引导”的劳动教育实践。一年半过去,盐源职中的校园从“随手丢”变成“随时捡”,学生的卫生习惯、劳动意识显著提升,干净整洁的校园成了彝乡少年成长的新环境。

此外,她联合古林职高设计的“盐源蓝”校牌,不仅规范了学生管理、降低了安全隐患,更让两所学校的情谊凝结在小小的牌证上,成为甬凉协作的生动注脚。

崔维波:以艺术为桥,让彝乡少年见“天地”展“风采”

接过教育接力棒的是同为章水镇人、古林职高第一党支部的崔维波老师。如果说郑科艳为盐源职中筑牢了德育的“基石”,崔维波则为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点亮了美育的“星光”。

“彝族孩子的歌声里有大山的灵气,舞蹈里有民族的魂魄。”深谙音乐教育的崔维波,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她开设“民族音乐基础”“月琴演奏技艺”等特色课程,把彝族高腔、月琴弹唱等非遗文化请进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教学,让《祝酒歌》《阿惹妞》等古老民歌在校园里重新传唱。

为让艺术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舞台,她牵头组建了民族音乐社、合唱团、舞蹈社等6个学生社团,吸纳125名彝乡少年。从校园“草坪音乐会”到越西县油菜花节,从凉山州职业院校展演到县级艺术节,学生们第一次站上舞台时的惊喜与感动,成了崔维波最珍贵的记忆。其中,校民族音乐社参与的州级展演获团体二等奖,县级艺术节斩获二等奖,这些成绩背后,是孩子们艺术素养的飞跃,更是自信心的觉醒。

不止于校园,崔维波更将美育实践延伸到彝乡的山水间。她打造的“嶲水集”四季茶会,以“春瑞、夏濯、秋瞰、冬蕴”为主题,在越西县的古镇、山村搭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学生们在茶艺展示、月琴表演、文创展销中,既传承了彝族非遗技艺,又读懂了乡土美学的内涵。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学生设计的彝绣香囊、拓染茶巾等文创产品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伴手礼”,让“沉睡”的民族文化焕发新生。

三年接力显担当 甬凉情谊深似海

从2022年夏到2025年夏,郑科艳与崔维波两位老师接力走过三年援凉路。她们虽分工不同——一位以制度建设夯实校园管理根基,一位以艺术实践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但相同的是对教育的赤诚、对彝乡孩子的关爱,以及“同乡同校同支部”的责任担当。

如今,盐源职中的学生养成了“弯腰捡垃圾”的自觉,越西职中的社团成员能自信地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宁波与凉山的教育协作,也从“输血”走向“造血”,从单一帮扶迈向全方位融合。

“支教不是终点,而是教育情谊的新起点。”古林职高党总支书记杜浩军表示,学校将继续传承两位老师的援凉精神,让甬凉教育协作的纽带越系越紧,持续深化面向凉山州兄弟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让更多优秀教师带着初心奔赴山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书写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