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宁波卫生职院:首创“四课堂”育人范式!

4月以来,以浙东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正在宁波市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

作为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同题异构”教学研究中心牵头单位,近年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创新构建“主题贯通-循序施教-跨段协同”思政育人实践样态。

聚焦学段教学衔接壁垒,该校以“循序施教”为方法论主线,构建三阶教学模式,打造适配学段认知规律的小学“五感体验”、初中“情理共生”、高中“政治认同”、大学“使命笃行”阶梯式课堂集群,首创“三阶四课堂”一体化教学新范式,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启蒙到价值践行的全链条贯通,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全国样本。

宁波市镇安小学学生在“五感体验课堂”上制作“战地药囊”。

小学阶段:“五感体验”活化思政教育

4月29日,在“红色记忆体验馆”内,宁波市镇安小学的孩子们戴着粗布袖章,指尖抚过复刻的《新浙东报》铅字印刷版、浙东游击纵队使用的竹制饭盒等20余件教具。“这是指挥战斗时用的望远镜模型,镜片上的裂痕就是历史的勋章……”在现场,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文物细节。最受欢迎的手作项目中,学生们用艾草、金银花等药材制成“战地药囊”,亲身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

“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用整个身体去感知真善美,情感的启蒙真正落地生根。”带队老师介绍说。小学课堂注重游戏化与具身化教学,推进角色扮演、游戏闯关、行走课堂等教学方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沉浸式体验,让浙东红色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宁波市第七中学学生在“情理共生课堂”上开展辩论。

初中阶段:“情理共生” 铸牢思想根基

而在初中课堂中,思政团队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会注重情境化与思辨性教学,运用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观察等教学方式,用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打牢思想基础,让浙东红色文化印记在心。

在近日的宁波市第七中学思政课堂上,同学们围绕1942年盟军飞行员迫降事件正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救还是不救?供还是不供?送还是不送?日军搜捕下藏匿盟军可能连累全村!”而在分组模拟“村民会议”时,有人以“正义护盟”主张救助,有人结合日军封锁分析风险,“全局视野”等关键词在讨论中明晰。当“正义丰碑”碑名贴上黑板,掌声与沉思交织。这堂打通历史细节与现实感悟的思政课,让“知责、担责、尽责”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余姚市梦麟中学师生在“政治认同课堂”上探究浙东红村致富密码。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 强化四个自信

在余姚市梦麟中学,学生从浙东红村透视乡村共富的美丽图景,感悟浙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我发现横坎头村的致富密码是‘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保护革命旧址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果园等绿色产业开发,构建了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梁弄模式’。”“他们还建设‘红村党建联合体’,一个党员联系6户农户解决6个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将革命精神转化为乡村治理新动能。”

高中课堂注重议题式与项目化教学,采用小组调查、报告撰写、案例分析等“议题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对话探究中领悟真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文化逻辑,把浙东红色文化“用”起来。

宁波卫生职院师生在“使命笃行课堂”上研讨实践方案。

大学阶段:“使命笃行”点燃青春担当

在大学课堂上,更注重探究式与实践性教学,采用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将理论外化为实践能力,让浙东红色文化“传”出去。

4月以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深入余姚横坎头村、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等5处红色地标,通过实地调研、街头宣讲、社区党课等形式传播革命精神。学生们精心剪刻剪纸作品,走进中小学讲述革命事迹,并自编自演话剧《力量密码》,生动再现先烈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的忠诚信仰。“在循迹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被张人亚的坚定信念、忠诚信仰所打动。”实践团队表示。

宁波卫生职院学生在“使命笃行课堂”宣讲革命事迹。

“四课堂”育人:提供思政课一体化全新思路

从小学阶段“五感体验课堂”的趣味浸润,到初中阶段“情理共生课堂”的深度交融,再到高中阶段“政治认同课堂”的理性升华,最终至大学阶段“使命笃行课堂”的担当践行,这一系列课堂实现了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耦合。

“四课堂”协同育人,生动展现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层价值——让每一学段都成为青春报国的接力站,在知与行的辩证运动中,书写新时代的思政育人答卷。“四课堂”育人范式引发全国同行关注,有专家表示这一范式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全新思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