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真理的味道 | 张环宙: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5月14日走上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省八一学校)音乐厅讲台,为宁外师生呈现了一场“两山”理论在浙江的实践与世界贡献的精彩宣讲。

张环宙校长结合自身研究,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调查实践、独到的深刻见解,生动阐释了“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引导在场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读懂“两山”理论的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并呼吁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文化根脉的守护者。

此次活动是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的全省大中小学“新时代变革实践”主题宣讲巡讲活动,是“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宁波市“四明传习”大思政课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宁波市教育局共同主办,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省八一学校)承办。

mmexport1747619659093.jpg

“两山”理论为什么在浙江率先提出?

张环宙开篇以这个“全国之问”为引导,生动阐释了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起源地、实践地、样板地的根本原因,以及“两山”理论的核心理念、精神实质、发展思路与践行关键。她指出,正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不断激励浙江人民在流动中找机遇,在逆境中求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四千精神”。

张环宙以“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为例,讲述了余村在“两山”理论的科学引导下,痛定思痛,彻底告别“矿山经济”,走上发展生态经济转型之路的故事。“这充分说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环宙说。

张环宙指出,“两山”理论立足于浙江省特定阶段和特殊省情,又在中国特定阶段、特殊国情下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一理论以国际视野为观照,深刻把握全球生态治理趋势,为破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难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两山”理论到“两河”实践

“大运河杭州段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重要论述最早策源地,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余村’。”从事大运河等城市滨水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张环宙,与大运河有着深切的牵绊,带领团队服务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她指出,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两项齐名的国家级工程,大运河杭州段也是了解杭州的城市密码。如今的大运河已经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她还在《浙江日报》上首次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河”重要论述进行了解读。

“让土地留取记忆。”张环宙动情地说,“通过古为今用的思路和综合保护的实践,大运河还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触媒和纽带。”

mmexport1747619651503.jpg

“两山”理论的世界贡献

“两山”理论及其实践不仅为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也让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国外部分国家生态治理的案例,她指出,“两山”理论所蕴含的人类共同发展和共享理念,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均具有共同性价值,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美丽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宣讲中,张环宙还特别强调了外语学习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浙江外国语学院也不能缺席。”张环宙介绍了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外交、经贸外交、青年外交和人文外交等民间外交活动,并以此鼓励宁波外国语学校学子,努力学好外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通过多语种翻译、跨文化传播等方式,向世界介绍浙江的绿色发展、历史文化和创新成就。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张环宙一一做了解答,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