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尔老师在上课。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科学知识。
近日,在北仑区灵山书院六年级的课堂上,几十根吸管正在学生们手中“生长”成高耸的塔台模型,此起彼伏的讨论声里,科学教师王奇尔穿梭其中,不时给同学们一些建议。此刻,他们正化身“龙宫修复工程师”,用《哪吒2》电影场景重构工程设计课。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油盐酱醋都是教具
从教25年,这位秉持“让科学触手可及”理念的教育者,一直以创新实践重塑着科学教育的模样。
在王奇尔的“生活实验室”里,油盐酱醋都是教具。学生为验证春分立蛋的科学性,拍摄视频记录自己的实验。其中有个孩子尝试了30多次才让鸡蛋稳稳站立。“失败才是科学探索的入场券。”王奇尔把这段视频作为上课素材,他告诉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究、不怕失败的精神,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王老师,尿真的能用来做实验吗?”在六年级沉浮单元课上,一个男孩忐忑地举起矿泉水瓶。当王奇尔鼓励学生用家庭常见材料探索科学时,这个调皮孩子用尿液替代常规液体,意外发现了密度差异的新视角。“科学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未被发现的可能。”王奇尔不仅当众表扬了这份“出格”,还将该案例写进了教学日志。
深耕创客、STEM、PBL(项目式学习)等前沿领域,王奇尔将课堂教学跨界融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物化生成一个个科创项目或国家专利,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快乐与魅力。他自编自导的科学表演剧《人工?智能?》,以情景化演绎让抽象概念“落地”,获全国科学表演大赛优秀奖;开发的《蚕宝宝的家》课程案例获全国科创项目化二等奖,《厨房实验室》等项目入选省级教育资源平台。
推动区域科学教育的发展
作为区域科学教育的推动者,他在宁波市STEM教研活动中分享《诺亚方舟计划》《改造蚕宝宝的家》等项目经验,主持的市级课题《基于国家教材的课堂教学STEM案例开发的研究》,为学科融合提供可复制范本。
多年来,王奇尔扎根科学教育一线,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在“三模比赛”“头脑奥林匹克”等赛事中斩获百余项个人及团体奖项,多篇学生科普作品发表于《中国科技教育》《科学启蒙》等期刊。他本人则以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评委等多重身份,向行业同行输出“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探索”等理论成果,并登上“跨学科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分享创新经验,也在省STEM教育大会项目化月的专场活动中分享优秀案例。
从吸管塔台到立蛋实验,从专利发明到舞台剧本,王奇尔的课堂始终践行着“触手可及”的教育哲学——科学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学科”,而是深深融入日常生活,是敢于试错、勇于突破的探索力。这位扎根一线的“魔法师”,正用多年的坚守,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现代金报》2025年5月13日第A08版:科学UP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