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评选2024年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通知》精神,宁波市教育局专门组织开展评选工作,现将评选结果公示如下:
一、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从2025年4月21日至4月25日。
二、反映问题的方式:在公示期限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获奖成果存在异议的,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的形式向宁波市教育局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署本人真实姓名并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
三、联系方式:宁波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处(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宁穿路2001号,邮编:315066),联系电话:89183287。
2024年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高职组)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完成人 | 奖项 |
1 | 产业引领·路径创新·数字赋能:药品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娄小娥、沈忠华、汪东平、何雄、张佳佳、徐小军 | 特等奖 |
2 | 三阶递进、三重评价:高职机电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 | 张海英、沈鑫刚、吕涛、江春华、胡岗、陈兴 | 特等奖 |
3 | 校企地协同、知技创递进、教科研一体:化工专业科教产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 陈艳君、彭振博、孙向东、李浩、王斌 | 特等奖 |
4 | 高职下沉县域实施“校区—园区—社区”一体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舜宇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灵峰工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 王正才、陈姜帅、蒋婷、周艺红、张日益、史孟艳、李鸿娟 | 特等奖 |
5 | 匠心传承、数智赋能:高职服装专业“新工匠”人才学徒制培养的创新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卓开霞、潘超宇、朱蕾、陈海珍、侯凤仙、江雪娜 | 特等奖 |
6 | 数实融合 产教共育 赋能“新质”: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王成、郑志荣、王薇薇、田琦、董杰、鞠洪尧、董灵丽 | 特等奖 |
7 | 高职县域特色学院赋能县域制造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张启富、史习明、郑子军、邬琦姝、周井娟 | 特等奖 |
8 | 目标重塑、课程重构、机制重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县域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楼晓东、胡蕙芳、程越、严良达、于莎 | 特等奖 |
9 | 双轮驱动、两线并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新生态的探索和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刘锐、陈杰新、赵黎明、周贤波、宋轶、吴昊 | 特等奖 |
10 | “一老一小”健康照护高水平专业群“一体四合四度”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物产中大金石集团有限公司 | 刘秀丽、贾让成、郑禄红、祁义霞、江玲丽、王洪林、况炜 | 特等奖 |
11 | “一核•两维•四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陆晓莉、陈泗铮、刘静静、崔雨、顾秋红、金银姬 | 特等奖 |
12 | 标准引领、赛证聚焦、协同育人:药学临床试验协调员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姚晓敏、俞淑芳、张聪聪、吴静怡、姚晓坤、仇向华 | 一等奖 |
13 | 应用导向、四维融合、双师赋能:药品管理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 | 俞成功、丁静、孙倩、任冉、沈茜、周丽敏 | 一等奖 |
14 | 校企联动,数智引领: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李浩、彭振博、史海波、匡新谋、陈艳君、申芳嫡、邬柏儿 | 一等奖 |
15 | 岗课融通 项目贯穿 进阶评价:高职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远东制模有限公司 | 桑凌峰、陈姜帅、王正才、张振、徐泽波、詹佳丽、黄金申 | 一等奖 |
16 | 数智时代精准传播面向“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紧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 岑咏、胡克满、朱宇盈、张琼、何建丽、李颖 | 一等奖 |
17 | 教随产出、标准引领、三元协同——机电类高技能留学生培养的“宁波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HararePolytechinc(津巴布韦哈拉雷理工学院) | 沈鑫刚、岑咏、张海英、王文卉、朱宇盈、张威、陈兴 | 一等奖 |
18 | 双链对接、三维融合、六共六促:复合型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应玉龙、陆正球、王雪敏、贾祥素、陈丹儿、傅仕伟 | 一等奖 |
19 | 中英融合、标准筑基、本土深耕:中英合作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陈宝迁、于虹、李玲、李京晓、张玉芹、侯凤仙 | 一等奖 |
20 | 文化贯通·经纬交织·匠艺相生: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罗炳金、刘翠萍、茅惠伟、朱远胜、胡晓、林晓云 | 一等奖 |
21 | 思政铸魂、金课赋能、金师护航,提升软件技术专业育人成效的创新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韦存存、葛茜倩、陈凤、吴冬燕、严良达 | 一等奖 |
22 | 创新赋能,四化牵引,锻造金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胡坚达、农晓丹、麻黎黎、杨晓伟、张作为 | 一等奖 |
23 | 耦合共生、岗学贯通、虚实结合:“前店后校”儿童言语康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泰亿格康复服务有限公司 | 周静、应志国、沈晓丽、梁永胜、易玲、黄昭鸣 | 一等奖 |
24 | 思政领航、双链驱动、数智赋能:护理专业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孙宁、黄金银、费素定、苏吉儿、韩慧慧、周静 | 一等奖 |
25 | 两链式培养·立体化设计·数智化赋能:高职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黄志兵、吴凡、郑庆文、梁骥、文仕江 | 一等奖 |
26 | 标准引领 统整递进 四合聚力:中药学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 阮洪生、韩忠培、何雄、钱桂敏、陈汉强 | 二等奖 |
27 | 匠师协作、三药融合、五环联动培育中药炮制工匠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 | 周爱珍、吴玲玲、季涛、程斌、蔡伟、张国甫 | 二等奖 |
28 | 学科融合、层级递进、四维驱动:人工智能赋能药品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上药控股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周静、丁静、俞成功、柳飞、吴振宇、王蓓 | 二等奖 |
29 | 精准对接、平台赋能、三聚三提:文旅融合新业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森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华住集团(华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董鸿安、杜娟、王波、何越、戴莉莉、陈一芳、沈玲玲 | 二等奖 |
30 | 项目引领,平台支撑,模式改革——培养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创新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周莉莉、黄丽莉、邱耀、吴荣兴、李晓东 | 二等奖 |
31 | 高职院校纺织类专业OAO智慧教学生态环境下教学模型的构建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季荣、董珍时、怀栖铭、刘健、王超、杨乐芳 | 二等奖 |
32 | 数字治理 全域诊改——数智化大内控下高职质量诊改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董杰、葛世海、郑卫东、朱燕萍、武南、常艳芬 | 二等奖 |
33 | 血缘式运行机制:高职下沉县域培育新质新工匠的创新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李方园、张鹏飞、张青波、叶华杰、周庆红 | 二等奖 |
34 | 以智能家电现场工程师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叶华杰、张青波、李方园、何文荣、李翠凤 | 二等奖 |
35 | “双育融合、六步融汇、四评融通”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方瑾、靖国华、朱伟、乔文奇、贾雪晨 | 二等奖 |
36 | “四结四融,共生共长”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杨炉兵、徐健民、邬琦姝、韩菁、叶维娜 | 二等奖 |
37 | 目标引领、数字赋能、制度驱动——高职院校内部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王明霞、潘菊素、陈杰新、陈波、宁业勤、丁国威 | 二等奖 |
38 | 需求导向、课程重构、数字赋能——高职高质量信息化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邱宝荣、祝志勇、赵黎明、徐敏、宋轶 | 二等奖 |
39 | 多元共治、育训并举、数智驱动:园林技术人才终身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易官美、吴立威、潘贺洁、林立、何月秋 | 二等奖 |
40 | “产业牵引·分类培养·项目驱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李利杰、徐济惠、冯志峰、丁磊、雷霞 | 二等奖 |
41 | “一体双翼、现场工坊、师生共长”赋能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创新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旅游业协会 | 张建庆、鲍文君、陈俊、穆亚君、胡云波 | 二等奖 |
42 | 数智赋能·多元协同·分类发展:数字+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陈波、杜恒杰、毛成波、罗南、钟碧芬 | 二等奖 |
43 | 产业学院赋能高职IT类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潘世华、徐济惠、江乐平、万旭成、颜晨阳 | 二等奖 |
44 | 对接复合型健康养老人才需求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育人模式改革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应宇辰、朱晓卓、于立博、李来酉 | 二等奖 |
45 | 标准研制、链式共育、资源优化:“浙有善育”宁波样板的创新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吴美蓉、朱晨晨、徐溧波、吴珊珊、黄小灵 | 二等奖 |
46 | “三阶五评、服务导向”——高职应急救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徐金梅、黄金银、费素定、刘桂娟、宋晓英 | 二等奖 |
47 | 平台项目驱动、产科教创融合——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徐宪斌、郑庆文、董钰萍、何海波、刘海 | 二等奖 |
48 | 一核三力 四元协同 五维三化: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外事学校 | 张赛园、何海波、孙海涛、魏晖、林雯、赵钰子 | 二等奖 |
49 | 文化引领·德技并举·童心浸润:玩具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优优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白艳维、陈佩琳、文仕江、孙振利、陈麒枫、赵新辉 | 二等奖 |
50 | 政校协同 按需定制 多维课堂 持续改进: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开大”实践 | 宁波开放大学 | 张如敏、周磊、方秀英、颜臻、刘铁柱 | 二等奖 |
2024年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中职、成教组)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完成人 | 奖项 |
1 | 职业探索与多元选择:职普协调发展中个性化育人的十年探索 | 宁波经贸学校 | 姚红惠、汪燕辉、顾盼(执笔)、江民鑫、陈颖 | 特等奖 |
2 | 适岗•适学•适“智”:数字媒体专业适性育人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林如军、沈元、王姬(执笔)、周立山、曾珍、骆龙誉 | 特等奖 |
3 | 双模四链·五合六共·三能四维:基于现场工程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王建华、邱世军、童燕波、吴瑜钢(执笔)、林峰、李国庆、吕兴荣 | 特等奖 |
4 | 冠军车间:中职汽修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 王志勇、孟华霞、郭晓锋、陆志琴、王瑞君(执笔) | 特等奖 |
5 | 四环•四课•四味:世赛引领培育西餐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8年实践 |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 张贤水、杜浩军、邵泽东、张文清、俞琳益、虞杰 | 特等奖 |
6 | 三方协同、四课联动、五学贯通:中职农林类专业“行走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市四明职业高级中学 | 刘平、顾小慧、周海光、黄华杰、李祝峰(执笔) | 特等奖 |
7 | 职成协同培育“四有新农人”赋能乡村共富的宁波实践 | 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 付娴、汤海明(执笔)、张意君、胡家臣 | 特等奖 |
8 | 能级标准研制 工业社区共育 能力身份认证:港口物流人才育评用一体培养实践 |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 王岩、邬磊磊、宋海浩、邵婧、李楠(执笔)、周宏伟 | 特等奖 |
9 | 四岗四能 三学六步:电类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八年实践 | 余姚技师学院、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宁波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陈雅萍、林如军、方爱平、毛自洁(执笔)、吴瑜钢、田小波 | 特等奖 |
10 | 联动・融汇・耦合:工作室集群赋能中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 陆益军、谢坚、朱寅、许灼灼、王明强 | 特等奖 |
11 | 从“农民讲堂”到“共富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成人教育育农体系变革实践 | 慈溪市横河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阮迪女、孙百权、潘旭霞、赵赟群、郑莹、任敏 | 特等奖 |
12 | 服务“专精特新”战略个性化培育新型模具工匠的创新与实践 | 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县模具协会 | 袁哲海、王建科、褚孔茂、葛进军、陶彩南(执笔)、俞星 | 特等奖 |
13 | 校村共融·司企共营·生农共惠:中职电商助农兴农的象山实践 |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 林娅、周艳、杨宇琳、史晶晶、韩东道 | 特等奖 |
14 | 从帮扶到“全链”:中职学校助力东西部人才深度协作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 洪骋、薛矿军、翁丹赟 | 一等奖 |
15 | 德艺筑基·二段贯通·四维融合:中职在地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外事学校 | 余开颖、邱盛、张骞文、毛莹莹、姜伟 | 一等奖 |
16 | 订制·组团·共融:东西部职教协作的创新实践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杨海如、徐春燕、金立峰、郁俏静(执笔)、史锴、张良斌 | 一等奖 |
17 | “超级联盟”烹饪教学团队服务“甬菜百碗”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宁波市餐饮行业协会 | 杜浩军、仇杏梅(执笔)、李静珠、俞琳益、张文清、李阳辉 | 一等奖 |
18 | 中职港口专业“专精特新”式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的镇海实践 |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姚兴禄、陈磊(执笔)、王姣、陈佳敏、李贤元 | 一等奖 |
19 | 跨界融合•技能迭代•智动评价:新一代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赵尔、周小乐、何莲、蒋维波、王平叶 | 一等奖 |
20 | 三位一体、阶梯递进、四维联动:共同富裕背景下乡创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工贸旅游学校 | 夏燕杰、毛金春、钟晓、张秋雅、陈托、卓宜男 | 一等奖 |
21 | 山海协作“四共运行、三级递进、四维融通”: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丽水市莲都区太平区域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徐祖平、裘利荣、张杰、王凯、陶勇余、竺辉 | 一等奖 |
22 | 建强课程思政主力军:县域中职教师课程思政“三融”研训整体推进的五年实践 | 余姚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室 | 祝朝映、梅海江(执笔)、励奇康、张焕治 | 一等奖 |
23 | 接力培养·学岗融通·跨域互融:区域中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 王铁军、姚炯炯(执笔)、何国坚、茅吉鸿、孙动策 | 一等奖 |
24 | 跨界·重构·融通:中职电商“课程整合”改革实践教学的探索 |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 陶培聪、郑钰萍(执笔)、叶苗军、陈湉、王娜婷 | 一等奖 |
25 | 姚优教云课堂“232”模式助推终身教育数字化的实践 | 宁波开放大学余姚学院(余姚市社区学院) | 罗熔、叶丹、沃其洪、方科、黄大勇 | 一等奖 |
26 | 中高贯通、多元协同、文化融入:电子商务“宁波帮”创新人才培育的探索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多方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王曼娜、裘宏山、张洪峰(执笔)、俞俊侠、陈聂、岳贤平、徐开拓 | 一等奖 |
27 | 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并举:中职青瓷专业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慈溪秘色瓷促进会 | 戎建挺、胡草丽、秦名敏(执笔)、戚柏江、陈迪波、邵雅婷、徐伟明 | 一等奖 |
28 | 县办中职学校打造“劳专创融合”课堂培养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邵佳洪、王健、韩杰博、杨文科、何钻煦、张一天、戚恩平 | 一等奖 |
29 | 培育“乡艺新农人”:助力乡村农文旅经济发展的成校实践 | 宁海县大佳何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童伍洲、张意君、徐云云(执笔)、徐飞兵、柴幸 | 一等奖 |
30 | 众创赋农:“千万工程”背景下中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 叶挺、薛矿军、毛丽雅(执笔)、胡聚成、黎霞 | 二等奖 |
31 | 四阶共进·校企共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王姬、张军辉、潘波、宋志强(执笔)、王帆、董彦 | 二等奖 |
32 | 教创融合,跨界合作:“五小五题五保障”职业院校创新型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创新实践 |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 潘美祥、邬萍萍、郑小龙(执笔)、金海斌、梁超、袁秀娟 | 二等奖 |
33 | 五年制(高级工)BIM技能人才“三维一体”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 王维刚、肖绍彬(执笔)、相明钰 | 二等奖 |
34 | 以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三教改革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叶碧琼、朱琦晓、杨峥莹、陈佳、陈丹璐、史燕珍 | 二等奖 |
35 | 嫁接·重构·合成:旅游专业“1+N”社团组群培育模式研究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徐春燕、陈洁、董立毅、黄芳(执笔)、张良斌 | 二等奖 |
36 | “生命全周期”理念下护理专业“五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郁俏静、罗丹(执笔)、孙欣、李兆晶、黄芳 | 二等奖 |
37 | 乡镇成校“三链协同”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训的实践 |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郑春波、孙明佩、吴锡、王雅红、赖欧萍 | 二等奖 |
38 | 学以致用·“智享”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的成校实践 | 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戴剑明、魏律、谢刚能、周锋燕 | 二等奖 |
39 | 共营•共育•共赢: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张会展、孙妍丽(执笔)、陈磊、郑彩伟、桑园 | 二等奖 |
40 | 项目支撑 产教深融 科教联动:基于学科融合的新农匠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 宋海浩、何运峰、姚子龙(执笔)、王佳翘、夏一天 | 二等奖 |
41 | 体专融合 时空拓展 五能评价:中职校园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 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夏币华、曾军、应炎辉、张柯迪、金衍旺(执笔) | 二等奖 |
42 | 多元协同、分类施教、田课一体:培育“智慧农匠”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邬锡芬、裘永强、李忠、周莹 | 二等奖 |
43 | 聚焦就业、三市复合、垮界协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育的探索 | 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滕峰、毛逢兰、孙亚玲、陈菊红、陈全 | 二等奖 |
44 | 融合·对接·研习:幼儿保育岗位“六力五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的宁波蓝本 |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宁波市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研究会 | 张银燕、翁豪民、张立波、娄丹娜、朱竹林 | 二等奖 |
45 | 四链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成校实践 | 余姚市丈亭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张心财、张小玲、沈月环、俞建军、陈松江 | 二等奖 |
46 | “五链五化”家校共育提升职校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慈溪市妇女联合会 | 何青、黄百央(执笔)、孙雪红、余芳、邹佩颖、王曼娜 | 二等奖 |
47 |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 | 陆梦青、朱琦晓(执笔)、邹佩颖、韩琦丹 | 二等奖 |
48 | 精准画像:智能时代中职Python专业无界课堂个性化评价提升人才质量的创新实践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 秦名敏、戎建挺、鲁杰、韩士杰、宋荷叶、徐航洋 | 二等奖 |
49 | 产赛教融合,研创服一体: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同舟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张立峰、费杰、叶丽(执笔)、王佳、叶东杰、张静、马海鹏 | 二等奖 |
50 | 三层目标 五类元素 三维课堂 立体评价: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 翁燕华、唐敏、崔闻珊(执笔)、王晓成、周霞 | 二等奖 |
51 | 中职专业教师“三段三能”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慈溪市锦堂高级职业中学 | 陆松波、孙华、黄春阳(执笔)、李海艳、童浩哲 | 二等奖 |
52 | 双线三化四融合:《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 | 陆溪、王健、余帅帅(执笔)、朱梅群、陈柏青、陈剑 | 二等奖 |
53 | 二元目标 三“研”课堂 四维评价:涉农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 | 沈腾侠、周巧珍(执笔)、刘园园、陈冲女、戴利民、田雪丹 | 二等奖 |
54 | “三联模式"共建区域老年教育游学课程的实践 | 宁波开放大学慈溪学院(慈溪市社区学院) | 林列英、王从容、郑丹丹、徐科锋、高晓盈、华池君 | 二等奖 |
55 | 工学传习:深耕“十里红妆”非遗人才培养的实践 |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 | 施斌、徐为琴、范旦雪、魏超辉、严月、黄寒青 | 二等奖 |
56 | 三通三融三阶:基于理虚实一体化的中职装配式施工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 |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 陈海军、郑科薇、张王璐(执笔)、盛家敏、周旦盛 | 二等奖 |
57 | 五岗五化 三段六阶:校企共育智造“半岛工匠”的实践研究 | 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宁波华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潘永毅、李善东、王锡钱、林江南、金增锋、周华江 | 二等奖 |
58 | 学长联盟:中职学校推行朋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 | 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 | 任典跃、张卫娥(执笔)、陈芝懿、陈帆、吴雪斌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