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完成人 | 奖项 |
1 | 职业探索与多元选择:职普协调发展中个性化育人的十年探索 | 宁波经贸学校 | 姚红惠、汪燕辉、顾盼(执笔)、江民鑫、陈颖 | 特等奖 |
2 | 适岗•适学•适“智”:数字媒体专业适性育人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林如军、沈元、王姬(执笔)、周立山、曾珍、骆龙誉 | 特等奖 |
3 | 双模四链·五合六共·三能四维:基于现场工程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王建华、邱世军、童燕波、吴瑜钢(执笔)、林峰、李国庆、吕兴荣 | 特等奖 |
4 | 冠军车间:中职汽修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 王志勇、孟华霞、郭晓锋、陆志琴、王瑞君(执笔) | 特等奖 |
5 | 四环•四课•四味:世赛引领培育西餐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8年实践 |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 张贤水、杜浩军、邵泽东、张文清、俞琳益、虞杰 | 特等奖 |
6 | 三方协同、四课联动、五学贯通:中职农林类专业“行走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市四明职业高级中学 | 刘平、顾小慧、周海光、黄华杰、李祝峰(执笔) | 特等奖 |
7 | 职成协同培育“四有新农人”赋能乡村共富的宁波实践 | 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 付娴、汤海明(执笔)、张意君、胡家臣 | 特等奖 |
8 | 能级标准研制 工业社区共育 能力身份认证:港口物流人才育评用一体培养实践 |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 王岩、邬磊磊、宋海浩、邵婧、李楠(执笔)、周宏伟 | 特等奖 |
9 | 四岗四能 三学六步:电类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八年实践 | 余姚技师学院、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宁波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陈雅萍、林如军、方爱平、毛自洁(执笔)、吴瑜钢、田小波 | 特等奖 |
10 | 联动・融汇・耦合:工作室集群赋能中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 陆益军、谢坚、朱寅、许灼灼、王明强 | 特等奖 |
11 | 从“农民讲堂”到“共富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成人教育育农体系变革实践 | 慈溪市横河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阮迪女、孙百权、潘旭霞、赵赟群、郑莹、任敏 | 特等奖 |
12 | 服务“专精特新”战略个性化培育新型模具工匠的创新与实践 | 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县模具协会 | 袁哲海、王建科、褚孔茂、葛进军、陶彩南(执笔)、俞星 | 特等奖 |
13 | 校村共融·司企共营·生农共惠:中职电商助农兴农的象山实践 |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 林娅、周艳、杨宇琳、史晶晶、韩东道 | 特等奖 |
14 | 从帮扶到“全链”:中职学校助力东西部人才深度协作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 洪骋、薛矿军、翁丹赟 | 一等奖 |
15 | 德艺筑基·二段贯通·四维融合:中职在地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外事学校 | 余开颖、邱盛、张骞文、毛莹莹、姜伟 | 一等奖 |
16 | 订制·组团·共融:东西部职教协作的创新实践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杨海如、徐春燕、金立峰、郁俏静(执笔)、史锴、张良斌 | 一等奖 |
17 | “超级联盟”烹饪教学团队服务“甬菜百碗”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宁波市餐饮行业协会 | 杜浩军、仇杏梅(执笔)、李静珠、俞琳益、张文清、李阳辉 | 一等奖 |
18 | 中职港口专业“专精特新”式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的镇海实践 |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姚兴禄、陈磊(执笔)、王姣、陈佳敏、李贤元 | 一等奖 |
19 | 跨界融合•技能迭代•智动评价:新一代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赵尔、周小乐、何莲、蒋维波、王平叶 | 一等奖 |
20 | 三位一体、阶梯递进、四维联动:共同富裕背景下乡创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工贸旅游学校 | 夏燕杰、毛金春、钟晓、张秋雅、陈托、卓宜男 | 一等奖 |
21 | 山海协作“四共运行、三级递进、四维融通”:新农人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丽水市莲都区太平区域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徐祖平、裘利荣、张杰、王凯、陶勇余、竺辉 | 一等奖 |
22 | 建强课程思政主力军:县域中职教师课程思政“三融”研训整体推进的五年实践 | 余姚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室 | 祝朝映、梅海江(执笔)、励奇康、张焕治 | 一等奖 |
23 | 接力培养·学岗融通·跨域互融:区域中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 王铁军、姚炯炯(执笔)、何国坚、茅吉鸿、孙动策 | 一等奖 |
24 | 跨界·重构·融通:中职电商“课程整合”改革实践教学的探索 |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 陶培聪、郑钰萍(执笔)、叶苗军、陈湉、王娜婷 | 一等奖 |
25 | 姚优教云课堂“232”模式助推终身教育数字化的实践 | 宁波开放大学余姚学院(余姚市社区学院) | 罗熔、叶丹、沃其洪、方科、黄大勇 | 一等奖 |
26 | 中高贯通、多元协同、文化融入:电子商务“宁波帮”创新人才培育的探索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多方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王曼娜、裘宏山、张洪峰(执笔)、俞俊侠、陈聂、岳贤平、徐开拓 | 一等奖 |
27 | 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并举:中职青瓷专业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慈溪秘色瓷促进会 | 戎建挺、胡草丽、秦名敏(执笔)、戚柏江、陈迪波、邵雅婷、徐伟明 | 一等奖 |
28 | 县办中职学校打造“劳专创融合”课堂培养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邵佳洪、王健、韩杰博、杨文科、何钻煦、张一天、戚恩平 | 一等奖 |
29 | 培育“乡艺新农人”:助力乡村农文旅经济发展的成校实践 | 宁海县大佳何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童伍洲、张意君、徐云云(执笔)、徐飞兵、柴幸 | 一等奖 |
30 | 众创赋农:“千万工程”背景下中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 叶挺、薛矿军、毛丽雅(执笔)、胡聚成、黎霞 | 二等奖 |
31 | 四阶共进·校企共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王姬、张军辉、潘波、宋志强(执笔)、王帆、董彦 | 二等奖 |
32 | 教创融合,跨界合作:“五小五题五保障”职业院校创新型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创新实践 |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 潘美祥、邬萍萍、郑小龙(执笔)、金海斌、梁超、袁秀娟 | 二等奖 |
33 | 五年制(高级工)BIM技能人才“三维一体”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 王维刚、肖绍彬(执笔)、相明钰 | 二等奖 |
34 | 以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三教改革实践 |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叶碧琼、朱琦晓、杨峥莹、陈佳、陈丹璐、史燕珍 | 二等奖 |
35 | 嫁接·重构·合成:旅游专业“1+N”社团组群培育模式研究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徐春燕、陈洁、董立毅、黄芳(执笔)、张良斌 | 二等奖 |
36 | “生命全周期”理念下护理专业“五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东钱湖护理学校) | 郁俏静、罗丹(执笔)、孙欣、李兆晶、黄芳 | 二等奖 |
37 | 乡镇成校“三链协同”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训的实践 |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郑春波、孙明佩、吴锡、王雅红、赖欧萍 | 二等奖 |
38 | 学以致用·“智享”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的成校实践 | 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戴剑明、魏律、谢刚能、周锋燕 | 二等奖 |
39 | 共营•共育•共赢: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张会展、孙妍丽(执笔)、陈磊、郑彩伟、桑园 | 二等奖 |
40 | 项目支撑 产教深融 科教联动:基于学科融合的新农匠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 宋海浩、何运峰、姚子龙(执笔)、王佳翘、夏一天 | 二等奖 |
41 | 体专融合 时空拓展 五能评价:中职校园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 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夏币华、曾军、应炎辉、张柯迪、金衍旺(执笔) | 二等奖 |
42 | 多元协同、分类施教、田课一体:培育“智慧农匠”的创新与实践 | 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邬锡芬、裘永强、李忠、周莹 | 二等奖 |
43 | 聚焦就业、三市复合、垮界协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育的探索 | 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滕峰、毛逢兰、孙亚玲、陈菊红、陈全 | 二等奖 |
44 | 融合·对接·研习:幼儿保育岗位“六力五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的宁波蓝本 |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宁波市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研究会 | 张银燕、翁豪民、张立波、娄丹娜、朱竹林 | 二等奖 |
45 | 四链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成校实践 | 余姚市丈亭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张心财、张小玲、沈月环、俞建军、陈松江 | 二等奖 |
46 | “五链五化”家校共育提升职校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慈溪市妇女联合会 | 何青、黄百央(执笔)、孙雪红、余芳、邹佩颖、王曼娜 | 二等奖 |
47 |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 | 陆梦青、朱琦晓(执笔)、邹佩颖、韩琦丹 | 二等奖 |
48 | 精准画像:智能时代中职Python专业无界课堂个性化评价提升人才质量的创新实践 |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 秦名敏、戎建挺、鲁杰、韩士杰、宋荷叶、徐航洋 | 二等奖 |
49 | 产赛教融合,研创服一体: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同舟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张立峰、费杰、叶丽(执笔)、王佳、叶东杰、张静、马海鹏 | 二等奖 |
50 | 三层目标 五类元素 三维课堂 立体评价: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 翁燕华、唐敏、崔闻珊(执笔)、王晓成、周霞 | 二等奖 |
51 | 中职专业教师“三段三能”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慈溪市锦堂高级职业中学 | 陆松波、孙华、黄春阳(执笔)、李海艳、童浩哲 | 二等奖 |
52 | 双线三化四融合:《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 | 陆溪、王健、余帅帅(执笔)、朱梅群、陈柏青、陈剑 | 二等奖 |
53 | 二元目标 三“研”课堂 四维评价:涉农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 | 沈腾侠、周巧珍(执笔)、刘园园、陈冲女、戴利民、田雪丹 | 二等奖 |
54 | “三联模式"共建区域老年教育游学课程的实践 | 宁波开放大学慈溪学院(慈溪市社区学院) | 林列英、王从容、郑丹丹、徐科锋、高晓盈、华池君 | 二等奖 |
55 | 工学传习:深耕“十里红妆”非遗人才培养的实践 |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 | 施斌、徐为琴、范旦雪、魏超辉、严月、黄寒青 | 二等奖 |
56 | 三通三融三阶:基于理虚实一体化的中职装配式施工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 |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 陈海军、郑科薇、张王璐(执笔)、盛家敏、周旦盛 | 二等奖 |
57 | 五岗五化 三段六阶:校企共育智造“半岛工匠”的实践研究 | 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宁波华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潘永毅、李善东、王锡钱、林江南、金增锋、周华江 | 二等奖 |
58 | 学长联盟:中职学校推行朋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 | 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 | 任典跃、张卫娥(执笔)、陈芝懿、陈帆、吴雪斌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