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近日,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一场特别的展览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赏,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孤独症孩子们“化身”彩泥宇宙架构师、轨道幻想家、神话重塑者……与观展者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星梦之旅”。
“孤独症孩子由于身心的特殊性,他们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美术教师袁晓琼介绍,这次展览展出了6到18岁孤独症孩子的200多件作品,他们用画画、捏彩泥的方式,突破语言和社交的壁垒,把心里感受到的世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色彩和形状。
“这幅《小鱼》是我们孤独症金星班的旸旸同学用彩泥和绘画结合起来制作的!”袁晓琼对每一件作品都如数家珍,也为每一个“星宝”的成长而感到欣喜,“旸旸同学刚入学的时候孤独症症状非常明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能慢慢地用语言来跟我们沟通了。”
这种改变,正是该校“多元融合”教学的生动实践。在校内,孤独症儿童与听障学生共上美术课,与视障学生共上音乐课,与其他学生共同参与全校性活动;在校外,孤独症儿童与融合共建的普通学校开展月主题活动,赴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走向农田、山间……“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慢慢地,他的心是会放开来的。”袁晓琼说。
旸旸的作品也因此有了新的灵感来源,“开始他都是做自己脑子里的作品,现在他开始能够关注外界的事物,老师跟他讲的东西,他也开始有兴趣了。”形色各异的机器人、飞跃的鲸鱼、咬住大蛇的恐龙、挥舞大刀的蜈蚣精和蜘蛛精……他用彩泥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诉说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
不仅如此,这种融合教育模式正不断被赋予更多内涵。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个个用黏土捏成的卡通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几组是我们职高段的孤独症孩子嘉嘉的作品,她在手工方面非常有天赋。”袁晓琼介绍,嘉嘉对于色彩有天生的敏锐,还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她的作品不仅在校内展览,还经常在集市的义卖中被抢购一空。
据了解,嘉嘉初来学校时,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存在沟通上的困难,常常通过尖叫表达自己的情绪。经学校老师跟家长沟通后,嘉嘉的妈妈一直进校陪伴着她。“她从小就很喜欢用黏土做东西,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她做得很好,很有天赋,学校就给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作品去参加展出、比赛等等。女儿马上要毕业了,我们希望她能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在黏土的世界里,嘉嘉找到了自信与快乐,也看到了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发现“星宝”的无限可能,给予合适的土壤守护其绽放,更为其点亮社会融合之路。该校在职高段实行“定制式”融合,与宁波市甬江职高、古林职高合作先后设立烹饪与面点专业的“卫星班”,选送部分孤独症学生每周定期到普通中职学校与其他学生“共享”专业技能课,学习制作中西式糕点、咖啡茶饮等,并通过技能展示月、义卖活动等将作品向社会呈现推广,凸显残疾学生的“一技之长”。此外,学校充分发挥职场转衔指导作用,经面试评估后,推荐学生去宾馆、酒店、咖啡馆等适合的岗位开展实习和实现就业,为他们成为自立自强的社会人铺垫扎实基础。
“看到这些作品我感到很惊奇!这些孤独症孩子在学校打好基础之后,将来到了社会他们就能够独立自主,自己谋生了。”前来参观的市民中,一名聋哑学校的退休教师陈奶奶和老伴看了展览之后十分有感触,也希望全社会能更关注、更爱护孤独症孩子们。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在实施孤独症儿童教康融合行动方面,该方案提出健全教育科学评估认定机制,推动各地落实“一人一案、分类安置”的要求,努力做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工作。
从单融合到多融合——全方位支持;从小融合到大融合——全学段循环;从浅融合到深融合——全生涯服务,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正在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上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逐渐构建起具有宁波标识度的孤独症学生“星融”教育模式。
“这些年孤独症孩子数量在不断攀升,他们的入学需求是比较大的,我们学校也在大力发展孤独症儿童教育,2023年,我们成立了开办浙江省首个孤独症实验班,去年又成立了孤独症学部和‘星心向融’儿童成长中心,实现了从学前到职高学段的全覆盖,下阶段我们会继续做好两头延伸,为孤独症儿童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助力。”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王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