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剪纸作品登上教科书了!”“太意外了,这真的是我吗?”2月19日,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余名三年级的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小学一年级的新版美术教材。看到新教材里自己剪纸的场景,他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原来,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学校“剪无限”社团的成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跟着宁波市首届十大剪纸艺术家、第七批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施灵敏老师学习剪纸技艺。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在校园学习剪纸的各种场景照片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中,登上了一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造型·美术》(上下两册)。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吕操
每学期为孩子举办个人剪纸秀
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一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感受非遗技艺之美,浙江省新版美术教科书专门设置了“剪纸”章节,教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巧手剪出一个个漂亮的剪纸作品。
从拉花、编角花,再到连续纹样的花边等,记者注意到,这次入选的照片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精美的剪纸作品,还精准捕捉到了他们自然交流、幸福成长的美好瞬间。
“主题班会即将召开,我们可以用漂亮的拉花装饰教室。如何用撕或剪的方法制作拉花呢?”“窗花的魅力在于镂空的美,看一看对折两次和对折三次剪出来的窗花,它们的镂空图案有什么不一样?”……每一张照片定格了孩子们享受艺术熏陶时的快乐瞬间,以及对艺术创新的探索。
“我从2008年开启剪纸教学生涯,至今已经17年。”施灵敏说,在10多年的剪纸教学中,为了让剪纸助推孩子成长,她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断总结与反思,并在2017年提出了“原生态”儿童剪纸教学理论。2022年,《“原生态”理念下的儿童民俗剪纸教学研究》获得浙江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宁波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剪无限”社团成立于2021年,现有社团成员20多个,来自学校各个年级。在日常教学中,施灵敏崇尚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引领孩子们回归天性、发掘自身潜能。“每一学期,我都会为社团的孩子们准备一场个人剪纸秀,借助各种资源为他们搭建个人平台,创设展示的机会。”施灵敏说。
课余时间,施灵敏还会组织孩子们参与剪纸公益活动,鼓励他们把剪纸艺术传播出去。
偶然的机会,施灵敏获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在寻找合适的校园剪纸照片,于是,她在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特别是在余姚市美术教研员许黎剑的帮助下,争取到了这次机会,并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打磨作品,最终让孩子剪纸的照片成功登上了教科书。
“没想到能在教材上‘露脸’”
从小白到入门再到精通,“剪无限”社团的孩子们在短短时间收获满满。
“我没想到,有一天能在教材上‘露脸’!”301班的陈果同学回忆,那时自己才上小学一年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剪无限”社团活动。在施老师的指导下,陈果和同学们一起用漂亮的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并贴在窗上、门上,装扮教室,“记得拍照的时候,春节马上要到了,我用自己剪的窗花装饰教室喜迎新春。转眼间,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回看自己的‘缺牙照’,有一点尴尬,但更多的是快乐和骄傲。”
“书中有一个正在剪纸的小男孩,一手拿剪刀,一手举彩纸,笑容洋溢。我看着他,感觉既陌生又熟悉。当老师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时候,惊喜又自豪,差点不认识自己。两年了,我已慢慢长大,而一年级时的模样以这样的方式保留下来,并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真心感谢学校给了这么好的机会。”301班的胡振宁同学说。
观察生活,是剪纸艺术的起点。想要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首先得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为了剪出一个飞舞的蝴蝶图案,周末妈妈特地带我去公园细致地观察蝴蝶的形态特征,然后用画笔和刻刀在纸上勾勒下来,再拿小剪刀让蝴蝶‘飞’出画纸。当我把纸轻轻展开时,两只连在一起的蝴蝶突然出现在眼前!这个过程好有趣,我一下子爱上了剪纸。”302班金殷乐同学说。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潘伟锋表示,这一荣誉是全体师生的荣耀。它充分展示了学生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在艺术特色教育教学方面的卓越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搭建平台,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孩子在文化传承中收获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据悉,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教学改革。一批新艺术课程教材从去年秋季学期起全新上市,引领教学新潮流。教材的更新,不仅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传承,更是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刻践行。
《现代金报》2025年2月25日第A04版: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