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宁波两位初三学子 夺得国际天文奥赛银牌

微信图片_2025-10-31_094927_901.jpg  640.jpg

董臻杨同学(左)、姜逸芃同学(右)

近日,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4届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低年级组(IOAA-Jr)比赛中,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两位初三学生董臻杨、姜逸芃代表中国队斩获两枚银牌。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天文奥赛之一,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专为14至15岁青少年设立了IOAA-JR专场,这是检验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顶级舞台。此次董臻杨、姜逸芃的获奖并非偶然——宁波学子近三年来已经在天文国际赛场上斩获7块奖牌,这一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第一。

顶层设计筑基,天文教育多点开花

奖牌的背后,是宁波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性布局。2024年,宁波获批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高规格出台《宁波市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创新性构建“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通过科学名师培育、创新实验升级等四项重点行动,搭建起大中小贯通、家校社协同的科学育人框架。天文教育作为科学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一体系中绽放光彩的实践样本。

宁波的天文教育发展早已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校园落地”的成熟生态。

自1988年宁波市青少年宫庄启宁老师(编号19565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庄启宁星”)建立浙江第一个天文班开始,宁波便开启了系统性的天文科普之路。近年来,由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市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宁波“中国航天日”青少年科普活动、宁波天文嘉年华、天文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让星空观测走进校园与社区,累计培养出十余名全国天文奥赛获奖者,甚至孕育出小行星发现者等专业人才。

在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中,这种积淀被进一步激活。全市中小学不仅实现了科学副校长的全覆盖,其中有9位院士、200余位教授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而且,上海天文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站等多家全国闻名的科技场馆被纳入宁波首批10大科普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观测资源。每月举办的“院士开讲啦”讲座中,施一公、桂海潮、欧阳自远等科学家曾分享前沿的天文与航天知识,线上辐射师生超千万人次,持续点燃青少年的科学热情。

校园深耕实践,科学素养落地生根

从课堂到课外,宁波各校正打造立体化天文航天教育场景。

宁波近百所学校已经建立了天文或是航天社团,在市教育局主办的宁波市天文知识竞赛和宁波市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中,涌现出了众多爱好天文和航天的孩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按照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规划,宁波正全力推进“百个创新实验室、百门科学精品课”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400多个创客教室、STEM空间,其中不少学校专设天文观测实验室。

“宁波拥有122位甬籍院士,位列全国城市之首,这份‘院士基因’正是科学教育的宝贵财富。”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上航天员桂海潮与学生互动寄语,到院士导师团定期授课,宁波始终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少年成长。

随着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院士之乡”宁波正通过更优质的天文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培养机制,让更多青少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科技创新储备后备力量。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郭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