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让美育浸润心灵,让艺术点亮生活。2024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美育浸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情感的陶冶,更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宁波的校园里,有哪些各具特色的美育浸润行动?即日起,现代金报和甬派客户端推出“寻美记”,一起来寻找宁波校园里的“美”。
“澥浦农民画”,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诸多可挖掘的美育元素。毗邻澥浦镇的仁爱中学,自2017年起,踏上了“农民画+”课程的探索之旅,并在美育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汪洪 吴小瑶 丁赞学
让非遗“焕新”
走进镇海区仁爱中学,体育馆的墙上,教室的四周,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作,那是学生们的农民画作品。而走出校园的农民画系列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还让大家以美的眼光,重新认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
仁爱中学的“农民画+”课程,锚定“育人”与“传承”的方向,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艺术进阶之路。
在这里,非遗传承人和校外专家定期带来精彩纷呈的讲座与悉心指导。在“非遗进校园”讲座中,农民画传承人蒋勇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作品背后的生活故事,从海边劳作的场景到传统节日的热闹,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百态,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农民画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课堂外,主题创作活动成为了连接农民画与时代脉搏的有力纽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走进海防遗址博物馆,在招宝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英雄事迹,接受心灵的洗礼。在“共绘一张画,为祖国庆生”活动中,大家用画笔精心描绘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品完成后,斑斓的画卷和同学们欢呼的身影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惊艳亮相。参与创作的小孙同学激动不已:“这次活动让我对祖国的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民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讲述祖国故事、传承爱国精神的有力武器。”
同时,校外研学活动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窗户。
“十七房迎新春农民画亲子活动”就让同学们回味无穷。和家人携手漫步在郑氏十七房的古老街巷,寻觅着乡村春节的独特元素。古村的窗花、喜庆的春联、飘香的美食,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依托这些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广泛取材于人文历史、在地文化及社会热点,实现了从美术课堂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向强化学生主体的‘艺术素养本位’转变。这些活动不仅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还成功践行了‘创美育人’的理念,确保了美育的深入浸润。”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创意美化生活
在“创美生活”实践中,学生将农民画元素巧妙地融入校园每一个角落。
体育馆的墙上,一幅幅精美画作,诉说着生活的故事;教室里,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农民画装饰处处可见,为学习环境增添了艺术氛围。同学们最期待的是每学期教师工作笔记本封面的评选,封面画作通过师生投票评选产生,美育成果在校园内熠熠生辉,彰显非遗传承的活力与魅力。
不仅如此,学校还打造了线上学习空间,涵盖“微课程”“微项目”与“云画展”,全面记录并分享学生的创作流程、主题实践及作品成果。其中,“云画展”创新运用VR技术打造虚拟展厅,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提升了作品曝光度与吸引力。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挥了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精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自评、互评、师评、他评相结合)。其中,课程公众号推广、VR展厅建设、研学佳作线上投票等辐射性他评,既不断扩大校园美育影响力,又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
收获艺术硕果
历经多年耕耘,“农民画+”课程在仁爱中学绽放出了绚丽花朵。学生们的农民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和展览中屡获佳绩,获全国性奖项6幅,市级以上奖项31幅,省级以上美术馆展出16幅(2次),市级以上美术馆展出114幅(5次),其中在天一阁开设专展一次,展出作品97幅,被天一阁官方评价为“有温度,有魅力”。
在五育融合的道路上,学生们也借助农民画创作实现了全面发展。
八年级的吴同学说:“农民画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而且我创作的任督二脉好像被打通了一样,以前的‘不会、不敢'变成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这样因兴趣始到择志趣成的学生,在仁爱中学有不少,学校通过学业追踪调查显示,“农民画+”课程深刻影响了学生职业选择,在首批2018届21位社团成员中,15位学员步入美术创意领域,12位进入一流美术高校,“农民画+”不仅塑造了艺术技能,更成为影响学生人生规划的基石与精神支柱,传递“创意美化生活”的积极理念。
教学相长,教师团队亦不断钻研精进,深耕专业。团队共同开发的特色课程获得宁波市精品课程一等奖;课程设计获评全国首届美术教育教学成果优秀课程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空间获评浙江省“新型教学空间”,多篇学术论文斩获省、市级奖项,其中探究校本课程数字化转型的论文获评全国教育技术论文示范论文;项目组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多次讲座介绍美育成果。
师生们的成果是学校非遗美育的璀璨结晶,学校也凭借在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方面的贡献,成了区域内非遗传承的重要标杆,先后被授牌“宁波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宁波市农民画艺术教育传承基地”。
专家点评
让艺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农民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蓬勃生命力中最为动人之处是创作者用最朴质的艺术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他们随心而画,所想即所得,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对生活的颂歌,这种质朴的表达方式与儿童艺术教育和美育浸润理念不谋而合,为艺术教育的选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
仁爱中学通过构建“农民画+”创意课程体系,巧妙地将艺术之美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搭建起一座连接课堂与生活的美育桥梁。在这一体系下,学生在创作中提升技艺,学会发现、感悟及传播美。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更彰显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积极传承。
仁爱中学在非遗美育课程上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树立了标杆,展现了美育教育的新高度。
——浙江省正高级教师、宁波市美术教研员 陶育义
《现代金报》2025年1月14日第A04版:寻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