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蘑菇农场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吴成龙 黄芝蓉)“这种蘑菇大家是不是第一次见?它叫松花菇,在国内只有我们农场才有。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温度要求在4℃至8℃之间,必须用100%栎木培育……”8月21日,在位于鄞州区的横溪晟泰食用菌种植农场大棚外,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104班和105班的13名新高一学生,饶有兴趣地听农场主柴安琪讲述一朵小蘑菇的故事。
这种松花菇由“90后”农场主柴安琪从韩国引进宁波,并在横溪镇为它建起了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蘑菇农场,这也是目前宁波首个松花菇培育基地。
“蘑菇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它属于真菌,是由地下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像一把撑开的小伞,菌褶中散落开来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出菌丝,菌类靠菌丝来繁殖后代……”柴安琪向同学们讲解蘑菇的“前世今生”。
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下,阳光洒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土地被一层厚厚的竹叶覆盖着。“地上有灵芝!”有学生惊喜地喊道。“没错,这是灵芝!”柴安琪笑着回应道,“今年5月份播种的菌丝,已经长成灵芝了!我们农场目前种植的灵芝,最大的直径有15厘米。”
一根根椴木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黑色木耳。学生们认真地观察着木耳,每个人都带着不少“小问号”。“一批菌丝种植后,多久能长成可以食用的蘑菇?”“夏季高温,这些蘑菇是怎么养护的?”“采收后的蘑菇是怎么保存、加工的?都卖到了哪里?”……
随着提问的深入,学生们发现,一朵小小的蘑菇,不仅让农场主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而且带动了宁波一批农户走向共同富裕。“我们农场的工人,大多数是附近的村民。目前,有15户农户和我一起种蘑菇,时间最长的已经和我一起种蘑菇5年了。我们这里的工人,平均月收入有4000多元,有技术的老工人每月收入可达1.2万元。”
学生们还了解到,在横溪镇,像蘑菇农场这样的乡村共富案例还有不少。一批“新农人”扎根农村,瞄准乡村旅游新热点,打造亲子露营网红点和山里共富市集,以及普罗农场、柯青茶场、最美风车路、7号梦工厂等农旅型共富工坊。
“这次暑期研学,我们带着乡村共富的主题而来,了解到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每一分努力都凝聚着希望,每一次尝试都孕育着机遇。回去之后,我们要将横溪镇的乡村共富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地为乡村做点事情,推广乡村的农产品。”104班丁罕逞同学说。
《现代金报》2024年8月23日第A06版:暑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