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等书作者马伯庸,受邀来宁波做讲座,吸引了一批粉丝不顾天气炎热,抢票前来。这也是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名家有约”的第八场活动。
马伯庸以《历史中的大与小》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怎样在大历史中找到小趣味,怎样通过“小人物”去更好地理解大历史,让台下的观众理解了他的历史文学创作背后是怎么回事。
看过马伯庸小说的人,总是会被他书中的人物所吸引。无论是张小敬,还是李善德,又或是太白金星,作为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却是如此精彩,也让读者从另一个视角去感知和思考历史。
作者为什么如此善于在大历史中发现小趣味,又在普通人身上反映大历史?
马伯庸从讲故事开始,为大家开启这次的讲座。故事是最早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那么,对于普通的历史业余爱好者来说,怎么去讲故事,又怎么在看似枯燥的历史中去挖掘出有意思的故事呢?或者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去名胜古迹,如何给他们讲解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
马伯庸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他的“历史观”。
说起玄奘,一般人的印象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一个需要徒弟保护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如果看过《大唐西域记》的,又会发现,他是一个果敢坚毅的高僧,能从长安历经艰辛到天竺取经,再从天竺回到长安。然而,马伯庸还关注到了50岁玄奘的一段经历,从而发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玄奘。
50岁的玄奘已经是一个十分知名的高僧,那一年,已经40年没回家乡的他,随皇帝到洛阳,从而激发了关于家乡和父母的记忆。于是,他辗转找到了父母的坟墓,史料记载当时的情景为“坟垄颓毁殆将灭夷,追惟平昔情不自宁”,那一刻,一个高僧在父母墓前崩溃痛哭的场景,与如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情是相通的。
马伯庸说,他曾经在陕西博物馆录制过一期节目,用五分钟时间通过一件藏品,给中学生讲一段历史故事,他讲的主要就是玄奘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后续是,节目录制结束后,几名工作人员都掏出手机给家中的父母打去了电话。因为,这个故事触动了他们。
“讲历史故事,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怎么在其中发现细节,怎么让现在的人能理解古人。我们的历史虽绵延几千年,但情感是共通的,人性是不变的。”马伯庸说。
马伯庸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与他今年的新书《食南之徒》有关。他在参观南越王博物馆时,看到了关于壶枣的记载,感觉很奇怪,枣树是生长于北方的,南方的广东怎么会有壶枣呢?后来他想明白了,秦汉时期南越政权的建立者赵佗,出生于恒山郡真定县,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地区,那里盛产枣子。于是,马伯庸想,寿命逾百的赵佗在自己的晚年应该非常思念故乡,于是将代表故乡食物的壶枣树移栽在了自己的王宫里……
分享结束后,马伯庸为读者签名,并现场答读者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