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2日,“增进历史体验,促进素养发展——全省高中生历史实践力培养专题研讨活动”暨浙江省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浙江省赵寅芬名师网络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在宁波市五乡中学举行。浙江省历史特级教师、二级正高级教师戴加平和浙江省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宁波大学兼职教授赵寅芬亲临现场指导,来自杭州、绍兴、嘉兴、台州、舟山和宁波市直属学校的20多位老师齐聚五乡中学,共同交流高中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这一话题。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部分环节面向全国进行了线上直播。
第一个环节,高中生历史实践素养发展指导专题论坛21日上午在行政楼会议室举行。五乡中学党总支书记汤建新首先致欢迎辞,他向与会来宾介绍了五乡中学的办学基本情况及学校历史组近年来在开展学科实践方面的经验做法。论坛由五乡中学历史教研组副组长朱诗琼老师主持。来自萧山五中的卓伟老师、台州洪家中学的吴炳老师、绍兴一中的平建树老师就他们所指导的高中学生历史社团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工作做了交流和分享;来自嘉兴一中的顾俊峰老师和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赵茜老师分别分享了他们指导学生参加“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创作比赛和“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事的经验和做法。五位嘉宾发言结束后,由赵寅芬老师做专业点评。赵老师指出,学科实践活动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符合新课改精神,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五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历史实践过程中做到了以生为本,思维为径,达到了“知、情、意、行”统一,做法值得肯定,经验值得学习,希望全省能有更多的历史同行参与其中,形成“雁阵效应”。
第二个环节,一堂跨学科观摩课《如何欣赏这头猪》21日下午在微格教室内展开。该课由宁波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五乡中学陈欢夸老师领衔执教,该校美术教师钟亿波、生物教师徐盈担任助教,围绕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这件文物,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该文物的高仿复制品,请各组学生围绕该文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和解决,最后由教师补充拓展其他问题。学生在可感、可视、可摸的历史情境中去体验、想象和思考猪的驯化历程、原始人的物质生活和艺术创作等问题,并融通了高中历史、美术、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课后,戴加平老师对本课做了专业点评。他指出这节课选题新颖,形式别开生面,价值指向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历史思维与方法的培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尝试。
第三个环节为两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平行讲座。赵寅芬老师在合班教室为与会青年教师做《顺“势”而为,从“新”开始——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改进与专业成长》的讲座,戴加平老师在报告厅为五乡中学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做《榜样·期待·建议:文科生如何学好历史》的讲座。两位名师的讲座带给现场师生不少有益的启发。
第四个环节为实地考察。22日上午,外地市与会嘉宾与五乡中学阅微史学社的学生代表一起共游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特邀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的青年学者周东旭老师为师生做全程讲解。本环节是五乡中学“走读宁波”博物馆系列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本学期该校“大思政”课题实践项目的既定议程,旨在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进行体验式学习,生发家国爱乡情怀,同时借助此次省级历史教研活动,对外展示该校历史社团开展常态化校外实践活动的做法。
500多年前,诞生于宁波的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至今仍对我们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知识的情境化与学习的实践化,将教材知识与丰富的校外历史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接受历史的浸润,这是全体历史教学同仁的应有追求。正如宁波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徐玉萍老师做活动总结中所说:“我们老师要去教与学之间最短的距离,思考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不妨多去尝试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学习。青年教师要用力、用心、用情地做好本职工作,做一位‘有光”的老师,始终保持向上追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