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出圈了。这部剧虽然只有短短8集,却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成为今年目前为至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不仅如此,它还凭一剧之力带火了新疆阿勒泰的旅游。
这部剧到底触动了国人心中的哪根弦呢?5月27日,宁波中学的思政老师竺超红以《我的阿勒泰》为切入点,和高一的同学们从剧中美景聊到人物性格,从文化创作谈到理想信念。她希望学生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永远不被定义,就如剧中人物那样松弛快乐,成为理想的自己。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文 张培坚/摄
这部剧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美,美在它明亮的底色”
“你们看过《我的阿勒泰》吗?”课堂伊始,竺老师简单和同学们作了互动。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表示自己听说过,但没有完整看过。
“这部剧讲述了有志成为作家的汉族女孩李文秀,在城市屡屡碰壁后,心灰意冷地回到母亲张凤侠所在的一个村子——萨伊汗布拉克,与开小卖铺的母亲以及年迈的外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共同生活的故事。在跟随哈萨克族牧民迁徙至夏牧场并短暂定居的过程中,李文秀同哈萨克族年轻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也获得了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竺老师介绍了大致的剧情,再次把问题抛向同学们,“如此朴实的故事,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有的同学说,看腻了霸道总裁、仙侠穿越的戏码,看看普通人的生活也很有意思;有的说,当代人无法割舍现代文明,但内心又憧憬着简单的生活,这部剧勾起了人们的向往,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看看剧也挺好;还有的同学则认为,这部剧的开头踩中了年轻人的痛点,虽然奋力拼搏,但依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会引发共鸣。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但聊着聊着,发现真正吸引他们的,并不是这部剧中的现实元素,最打动人的,是它传递的价值观。
“我记得剧中有个场景,是女孩问母亲,自己笨手笨脚,是不是个有用的人?女孩妈妈说,难道人生下来就要服务别人的吗?草原上的草有牛马吃便是有用,如果没人吃,自由自在地生长也很好。”408班史烨轩说,她觉得剧中的母亲豁达、洒脱,剧中的台词让他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豁然开朗。
竺老师笑着说,课前她做了一个统计,大量的观众留言,以及剧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是:松弛、豁达、美。这三个词也和学生们的感受不谋而合,“很多人写过寂寞,写过哀愁,但少有人写明亮爽朗下的寂寞。这部剧从画面到剧情,都非常美。不是美在它的凄凉,而是美在它明亮的底色。”
如何让观众有共鸣?爱与力量能打动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创作的同名散文集,散文作品影视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好比给你一首李白的诗,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怎么把它拍成电视剧呢?大家觉得,怎样才能把抽象的诗意变成具体的情节和画面?怎样才能让观众有共鸣?”
这个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纷纷表达观点。“要制造一些冲突和矛盾,才会有戏剧张力”“要学会用镜头讲故事,把文字的美转化成画面的美”……这群高一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着实不易。不仅要做好文学的影视化,还要让剧中的人物背景、台词都体现浓浓的时代感,并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竺老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这部剧展现了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互帮互助的温暖,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被这样的场景所打动,获得爱与力量。
“所以,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要以人民为中心,接地气,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特色。”有学生适时作出了总结。
还有的学生表示,有空时一定要去补看一下这部剧,也想好好地被治愈一回。
竺老师有感而发,“这部剧从构思到取景,拍摄团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要记得,一旦你选择了做一件很难的事,竞争对手就会突然变少。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是做成后,就能远远超过其他对手。就像李娟在《我的阿勒泰》里说的,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为什么被男主巴太吸引?因为他成为了“理想的自己”
此刻,课堂里探讨文艺创作的氛围正浓,竺老师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这部剧还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竺老师故意拖了长音,“剧中有个男主巴太,长得特别帅,身上散发着野性魅力!”
竺老师的坦诚让学生们开心地笑了,“有时候我也会因为颜值而去看一部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很理解这样的心态。
“其实,这个男主是有颜更有料。他会武术、骑射,前段时间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秀上还露了一手。会弹琴、唱歌,是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因为崇拜刘翔,他13岁时也投身体育,离开家参加了青少年篮球队。他说,5年枯燥的训练让他收获了可以伴随一身的意志品质。为拍电影《封神》,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训练骑马,为拍《我的阿勒泰》,他花半年多时间学哈萨克语,练习写人物小传,去感受角色……”竺老师说,了解到他的这些经历,觉得他更“帅”了,“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之人。他并不是我的‘理想型’,我喜欢他是因为,他成为了理想的自己。”
竺老师还说了《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的经历。李娟出生在新疆,从小酷爱读书,但严重偏科,最后辍学,开过店,当过推销员和流水线小工,在写作方面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她自己摸索,凭着感觉,反而写出了自己的风格。“面对困难,希望大家不要沮丧,依旧热爱生活,坚定理想信念,永远不被定义,我也与你们共勉!”竺老师说。
《现代金报》2024年5月28日第A6版:思政课
“怀有理想,心向远方,永远做自己的英雄。”课后,408班陈珅婕在纸上写下了这么一行字,贴于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