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于作业分层和个性化作业需求明显。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将教师困在作业批改的海洋中。教师除了上课外,其余时间基本花在作业的批改上。人工批改的方式费时费力,在统计学生错误上,只能根据教师的经验和感觉,指向性和有效性较低。家长表示,他们查看学生的作业,只能通过老师的等级评语,做到大概了解作业基本质量。
基于学生、老师、家长对于精准批改的强烈需求,同时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学校引进、借助AI作业批改项目,借助数字赋能平台,积极构建作业优化管理机制,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作业优化的方式和路径,打造基于AI作业批改学情下的课堂教学新样式,为学生增效,为批改提质,为家长赋能。

一、建立机制,优化流程,全面覆盖
1.机制落地,优化流程
学校通过统一思想、学习培训、辅导答疑、实地操作演示、经验交流等方式与路径,让全体老师了解掌握系统功能、操作流程、作业优化方法、数据分析梳理等信息。教师可在“小可批题”微信小程序端或电脑网页端布置当天作业及提交截止时间。
2.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学校采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铺开的方式,率先在初一、初二年级数学英语学科组进行AI作业批改项目的推进,以形成基实践、促改进、臻完善、扩范围的良性循环。
3.家校联动,全面跟踪
为了更好地使AI作业批改项目服务于学生,全方位跟踪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学校开创了日常操作+居家管理模式。日常校内进行常规批改操作。同时,家长通过家长端,实时掌握孩子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和AI批改的数据,打印错题制作成册,为孩子查漏补缺。不仅减缓双减后家长的焦虑,而且促进了家校的深度融合。
二、智能助力,提升质量,强化效果
1.精准分析,多元辅导
AI批改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机械批阅劳作,基于精准的数据,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情及教材,及时进行针对性个辅、群辅或精批细改。
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生当天的作业报告、章节报告及周期性报告(涵盖知识掌握、班级共性错题),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一周的学习动态和作业发展轨迹,精确了解学情信息和学情诊断。
2.因材施教,提质减量
进行目标导向优化作业,使作业提质减量。AI批改提供的数据分析,根据错误率和未掌握知识的学情信息,更深层次挖掘学生的错因,在目标导向下对作业进行重组调整和优化设计,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学生需要,提高了作业检测的针对性和评估的高效率。

图1 基于AI辅助的作业设计流程图
教师基于AI批改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实现夯实基础、强化重点、培养探索,建构恰当的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如图2),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重心,了解阶段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图2 分层作业金字塔
3.优化功能,提高效率
在AI项目推进过程中,基于大量一线教学实际需求和改进方案,技术团队对作业平台进行了快速的更新、升级、迭代,在常态化实施人工智能批改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作业设计、数据统计、错题本和个性化练习等作业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功能研发及常态化实践应用,丰富和创新了人工智能批改的功能,有效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4.评教融合,助推教学
学校把基于批改学情的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打造成常态教研活动之一,AI批改与学校构建实施的自主课堂教学样式有机结合,凸显了AI作业批改的附加价值和延伸功能。
首先借助AI批改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为教师提供精确且科学的学情信息和学情诊断。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对易错题进行错因分析归类和知识重组,筛选设计出更高质量、精简的习题,调整教学目标,用于课堂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探索AI批改学情下的课堂教学,使作业真正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5.课题引领,反哺教研
目前学校以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基于AI批改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研究》为引领,从科研的层面为AI批改工作顶层设计,构建系统性的项目发展架构和教研思路。
学校教研组根据系统批改反馈情况和错误率目标导向,探索出年段备课组共性作业本、班级个性作业本及基于错误率高的知识应用纠错检测试卷设计。作业本不仅是系统后台筛选自动生成提供的,而且大多数教师基于批改学情的自编的个性化作业。
开展融合教学研讨,把对基于批改精准数据分析下的学情进行课堂教学的单元和章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讨与经验分享,转化为备课组教学研讨常态专项主题之一。


图3 个性化诊断练习和数据驱动的教研教学流程图
6.考评结合,完善机制
学校建立了AI批改下教师作业批改考评检查方案。备课组、教研组按时对指定的作业本、纠错本、作业案例本、作业讲评课课例等进行检查、情况汇总统计和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增强了AI批改工作推进的执行力、实效性、评估性。


图4 古中AI作业批改检查表和考核表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助推教育,AI作业批改项目将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将在我们的不懈践行中持续鲜活,将在科技和教育的融合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