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宁波市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办的2024特殊教育学校培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举行。来自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等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互鉴。“学生本位”“创新融合”等成现场高频词。
此次论坛以“聚焦培智职业教育 赋能学生生涯发展”为主题,通过专家报告、经验分享、校长论坛、成果观摩等形式展开,旨在进一步聚焦特殊教育学校培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培智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相关师资专业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心智障碍学生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宁波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总督学、党委委员何倩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培智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心智障碍学生的终身发展。宁波一直致力于提升培智职业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院校合作以及家校社一体化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和深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宁波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丁耀方也表示,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去补偿缺陷、开发潜能,使特需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价值。培智职业教育是帮助特殊儿童习得一技之长,成功实现就业、走向社会的关键。因此,培智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次论坛,为特殊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从业者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相信一定能够碰撞出更多更新的思想火花,为培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作出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为学生全生涯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任、教授昝飞说,培智职业教育,不只是简单地延长智障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学生的教育年限,它是特殊教育体系的一个完善,需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生涯发展、产学一体化以及师资建设、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这次论坛尝试去回应培智职业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让与会者就培智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策略等进行深入交流,开展多维度的思考。
论坛上,原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Connie Sung(宋礽玉)作了题为《创新与融合:促进智力与发展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机会》的专题报告。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作了题为《育人为本 促进融合——上海特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专家报告。专家们在分享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学生本位”,无论是平时的课堂还是融合课堂,应该基于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
宁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王韬介绍了宁波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培智职业教育工作的总体概况,然后对培智职业教育“135”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进行分享,并结合实际对未来的发展提出看法和建议。
在校长论坛环节,聚焦培智学校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建设、家校社协同、实践基地建设等话题,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胡乐、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锦、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上海市鹤琴职业教育学校)校长杨七平以及宁波市奉化区培智学校校长陈春玉、宁波市达敏学校副校长乔军芳、宁波市北仑区阳光学校副校长田艳萍、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徐彭荣相继上台作主题发言。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宁波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成果展和技能展示。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林同学和洪同学现场制作了宁波十大名点之一——龙凤金团,两位同学一个裹,一个印,配合默契,与会人员纷纷上前品尝,赞不绝口。在余姚市特殊教育中心展区,获2022年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能大赛中餐热菜三等奖的姚同学在现场给大家制作余姚特产梁弄大糕。而这也是该校推进的校本课程,广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象山县培智学校展台前,一个个编制精美的藤篮也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从编条、装饰花纹再到编辫,想要做好,可能花上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但孩子们乐在其中。”象山县培智学校编织技能社团老师说。
这场论坛干货满满,与会人员直呼“收获大”,并期盼这样的研讨活动能持续地开展下去,从而为推动特殊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有力的支持。
在特殊教育领域,经过三轮行动提升计划的实施,宁波市逐渐形成了以指导中心为核心,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卫星班和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
目前,宁波市积极落实特殊教育十五年免费教育,并连续10年每年投入600余万专项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内涵建设,为残疾学生享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截至2024年9月, 宁波市适龄残疾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9.49%,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残疾青少年高中段入学率达96.8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自2018年宁波市率先启动特殊儿童青少年入学评估及安置工作,目前已实现评估工作区域全覆盖,生涯全过程。宁波已连续开展五轮合格资源教室和示范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评比工作,共建成资源教室388个,其中示范资源教室149个。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的是宁波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是对每一个特需学生的关怀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