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明确指示,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的促进作用明显。在我校着力发展劳动教育的这几年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效果显著,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1.日常项目,注重劳动的真实体验 日常劳动内容包括小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比如打扫型劳动、整理型劳动、清洗型劳动等等,能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校牢牢抓住 “实践”这一关键词,一方面通过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会规划、会设计、会创新、会应用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将开始的被动化为主动,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同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项目,围绕这一项目主题,按照自己的个人兴趣、动手能力等决定设计不同内容的劳动项目。比如在“会洗手”的主题下,学生可以研究“如何快速将手洗干净”、“冬天应该怎样洗手”、“洗手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等等,从学生自身的困惑、疑问、经验出发,以劳动下的真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2.生产劳动项目实践,于劳动中创造价值。以生产劳动项目为主,包括田间劳作、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等。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线,每季进行一次生产劳动为主题的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 3.服务劳动项目实践,于劳动中树立观念。服务化劳动项目的主要内容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从学校实际需求出发,整合校内资源,如我校设置了“小蚂蚁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每学期都欢迎广大学生自愿报名参与。校内外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岗(小小安全员)、后勤监督服务岗(小小后勤员)、“光盘行动”值班志愿服务岗(小小监督员)、垃圾分类服务岗(小小分类员)等校园志愿服务岗位。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健全培训体系、明确工作流程等促进校内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开展,不断贴近师生需求,融入文明校园建设。 4.“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项目实践,于劳动中传承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精神内涵丰富,学校可以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不仅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传承。例如,我校依托传统节假日精心打造了“我们的节日”项目实践,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在这样有意义的节假日中,通过项目实践活动,探究真实问题,感受真实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