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鄞州区教育局认真落实“双减”工作,对标“品质教育、德育为先”定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积极推行五大育人方式,以品德润身,塑造了一批德厚至善、品学兼优的未来之星。
一是以课程育人,培铸德育之根
1.强化思政课程。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上好思政课,从各个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资源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出台《关于在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探索实施各年段有机衔接的“红色根脉”思政课程,创成5所“红色根脉”建设试点学校。我区4位思政教师获评宁波市首批优秀思政教师荣誉,1位教师获评浙江省模范思政教师荣誉。
2.研发校本课程。组织中小学生“五爱”教育工作,组织多所学校编写优秀校本教材,开设课程30余门,引导学生爱己、爱人、爱家、爱党、爱国。其中,镇安小学已拥有《镇安红巷》等6套思政校本教材入选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3.打造精品课程。要求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学情,为学生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已有16个精品课程,入选全市百本优秀《红色读本》和百堂优秀《红色金课》。华泰小学红领巾“云队课”系列课程,被选为全省少先队主题微队课。四眼碶小学的爱国主义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典型案例。
二是以环境育人,汇聚德育之魂
1.建设美丽校园。近年投入专项经费1700余万元,推动美丽校园建设,利用石刻、走廊、宣传栏、橱窗等场地设置传统文化内容的警句、诗词、书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建设的角角落落,努力营造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围。
2.建设红色校园。以“红色根脉”资源抹亮校园底色,运用校友中的英雄先烈、校园中的红色遗迹等,建好校史陈列馆,打造校园红色景观、活动长廊,邀请军队英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走进校园讲述革命故事、励志故事,深受好评。
3.建设文明校园。全力推进各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目前已创成文明校园省级8家、市级53家。研发“文明1号”数字化系统,打造“最干净校园”、“最美上学路”、“亲子督导团”等文明创建品牌。
三是以活动育人,厚植德育之脉
1.开展研学实践。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国防教育等多条精品研学线路,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感悟、成长。目前全区已有省级研学基地4个、市级研学基地(营地)12个、区级研学基地20个,实现全区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100%全覆盖。
2.创新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重点德育范畴,出台《鄞州区中小学生劳动清单》,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每周开设一课时的劳动课,定期开展全区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营造全链条的劳动德育新样态,创成全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建成18所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3.开设志愿超市。为全区中小学生,量身制作志愿服务菜单,供自主选择参加。经精心组织,已成功打造“学雷锋”系列志愿活动、“文明—向阳而生”义卖活动、“文创亲子督导团”、“小小文博人”等颇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小小文博人”志愿项目获评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和省赛金奖。
四是以管理育人,强固德育之本
1.推进德育导师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1+X”模式的导师制工作,在中小学每个班级配备1名首席导师和若干名导师,每名导师与10到20名学生结对,建成网格化、清单化、流程化的德育导师制,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做法在全省心理健康推进会上交流,获省市领导高度赞赏。
2.创新综合评价机制。以“阳光学子”评选取代传统的“三好学生”评定,淡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而在学生品德、习惯、兴趣等方面体现更多要求。通过评价改革,学生收获了自信、乐趣和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在全省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监测的25个指标中,有23个指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有7个指标处于全省各县(市区)前10%。
3.建构习惯养成体系。研制全市首个《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分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小学高段和初中年段4个学段推进,分设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6个一级目标,下设20项二级目标。好机制培养好少年,目前全区已获评新时代好少年市级以上5名、区级77名,1名学生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五是以协同育人,延展德育之翼
1.与部门协同提效力。区教育局与宁波市康宁医院联合在康宁医院鄞州院区挂牌成立“鄞州区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落实诊疗绿色通道,建立集心理咨询评估、心理诊断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服务基地,每年对鄞州区100个初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2.与家社协同聚合力。成立“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联动机制,定期向家长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24名专家,发挥全区专兼职404名心理教师的重要作用,组建“学生成长导师团”,为学生家庭提供专业心理教育和疏导服务。
3.与科技协同凝智力。打通教育、卫健、公安、市场监管等各部门涉及学生的数据壁垒,实现体质、心理健康、课业负担、膳食营养等多数据的整合,形成学生健康成长数字画像。目前,已实现所有学校全覆盖,整合健康数据640多万条、心理筛查数据126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