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宁波余姚市聚焦教师“工作负担、幸福指数、身心健康、业务成长”,实施“1+N”关爱教师模式,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有效破解工作与生活、学习的矛盾,助力“双减” 温暖落地。 (一)构建“1+N”课后志愿群,减轻教师“单挑服务”。创新方式,变“教师单挑”为“家校社共担”,建设“1+N课后家校社共育平台”。一是招募“家长志愿者”。通过调查、了解家长的职业、特长,向全校家长征集“课后服务志愿者”,落实课程时间、内容与服务场地,目前有医务人员、公检法职员、消防员、文体艺术爱好者等约100名家长积极报名参与服务,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乡土风情、健康科普、科技制作、美食制作、足球篮球、学科拓展、姚剧欣赏等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拓展课程100多节,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打通了家校“隔断墙”,实现共育共生长的育人目标。二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学校整合本地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王阳明故居)、公益性文化设施(余姚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科研院所(机器人研究所)、农村社区(四明山耕)等人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拼抢有条件的专业教师资源、专业教练、退役运动员等作为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提供给学生课后服务,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充分激发了校社共建的活力。 (二)构建“1+N”生活服务区,减轻教师“生活压力”。针对学生延缓放学,教师“朝七晚六”的上班时间成为了常态,打破了教师的正常生活等情况,学校克服困难,为教师减轻生活压力。一是提供“幸福晚餐服务”。安排学校食堂提供“1+N”晚餐服务,用成本价为需要的老师们服务,并保证菜品的质量与营养。每周四下午到周五,每位老师都能收到一条“1+N”晚餐服务码,只要扫一扫,就能进入每周的晚餐点餐系统,轻松解决课后服务带给教师下班迟、做饭难的问题。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与家人的爱好,点一份、两份或多份,可以在食堂用餐,也可以打包回家与家人共享,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增进了家人的感情。二是共建“达善之家”。“达善之家”是学校专门为全体教职工打造的一个放松减压、休闲娱乐的地方,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聊天、看书、喝咖啡,消除工作疲劳,增强办公室成员感情。“达善之家”还倡议,让需要托管的教师子女参加课后服务活动,还可以带他们去童梦书屋看书,去体育馆打球等等,切实解决教职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问题。 (三)构建“1+N”业务帮帮团,减轻教师“单兵作战”。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搭建“1+N”教师业务帮帮团,实施开展“达善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站、班主任协作组、青蓝工程”等活动,人人都有专业依靠,无论老少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团队,实施团队合作“1+N”专业引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让老师们“抱团成长”。一是日常教学帮帮团。实施集体电子备课方式,设计有效备课和作业。让专家引领,名优教师提供最佳的电子备课资料和作业优化设计等,共享学科年级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优化,形成自己的备课予以实施,科学安排随课堂作业、回家作业、实践作业等,聚焦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师减负。二是比赛突击帮帮团。无论哪一位教师参加职评或者业务竞赛,立即启动“1+N”帮帮团模式,齐心协力“备课、做课件、做学具、做板帖……”,近年来学校新评了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骨干、新秀、高级教师一大批。 (四)构建“1+N”能量补给站,增加教师“假日福利”。 学校多措并举,增加教师“假日福利”。一是赠送“学期假日福利券”。利用每年的教师节,学校赠送每位教师每学期2张福利假日券(每张半天),并给每位女满50周岁、男满55周岁的教师每个学期3张东风假日券,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教师的一致好评,缓冲教师身心健康,缓解教师因私事请假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实施“月弹性工作制”。每位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与会务的前提下,每月可享受8次不多于2小时的福利小假,方便教师处理家事或者个人事务。帮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灵活调配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凸显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工会还定期邀请医院的医生、营养师为教职工开展健康讲座和现场义诊等活动,为教职工送上一份“健康礼”。医务人员现场教学健康操,缓解老师们因久坐、伏案引起的身体不适。学校工会还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节日抽奖等文体娱乐活动,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消减疲劳。 自学校实施关爱教师“1+N”创新模式以来,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破解了教师“工作与学习、生活”的主要矛盾,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获得教育的幸福与品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