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慈溪市秉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以全域加强家庭教育为切口,以网格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创新探索“育+防+治”三大路径提升心理服务质效。截至目前,该市129所中小学均已开办家长学校,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家长学校12所,建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20所,实现省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公办学校覆盖率和宁波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覆盖率“两个100%”。 一、推动家校社协同,发挥家庭教育“心育”功能 一是阵地化建设。成立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统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教育、检察等多部门联合成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动检察官从法治副校长向家庭教育指导师转变,2018年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依托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及各家长学校,构建市镇村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打造家庭教育“15分钟服务圈”,提供普惠性服务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优质家教服务,累计服务近10万个家庭。 二是品牌化打造。线下持续擦亮“我与孩子共成长”家长沙龙、“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家庭教育品牌,针对性开展专家讲座、案例访谈、送教上门等指导服务,线上依托慈溪市终身学习网开设“妈妈在线”等六大专题共99个课程资源,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累计惠及10万余人次。 三是制度化推进。制定《慈溪市家庭教育工作“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标准化建设。实行“全员+重点”家访制度,每学年全覆盖家访基础上,针对五类心理高危学生开展“特殊家访”,并建立全流程干预心理高危学生工作机制,明确家长知情、承担就医、确保安全等责任,增强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度。 二、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心理问题“防范”能力 一是纵横联动构建“心”网格。借鉴基层治理网格化理念,探索构建“1+N+X”(市-校-班)的三级网格预警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监管纳入网格预警重要事项。按照师生比1:15细化建立“心网格”并设立知心导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苗头立即进行预警,经等级评估后上报“校园安全网格管理巡检系统”纳入闭环跟踪管理。 二是关口前移开展“心”筛查。健全“心网格”定期筛查机制,每学期初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测,日常由知心导师落实好每周一次陪餐、一次交流、一次下寝室等“七个一”工作制度,实时掌握网格内学生心理状况,特别加强对长假前后、考试季等重点节点的综合研判。今年,已完成全体中小学生春季心理健康普测。 三是螺旋服务推进“心”干预。对筛查发现存在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逐一制定高危学生干预方案,做到“一人一表、专人专案”。建立“班级-校级-市级”螺旋上升式心理服务模式,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由“知心导师”点对点化解,必要时由学校心理辅导站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会同班主任共同跟踪辅导,复杂心理问题经学校评估研判后服务升级,由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团队集中会诊。 三、锻造体系化队伍,提升医教融合“治疗”水平 一是构建全员心育体系。强化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与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市-镇-校-班四级联动培训体系,持续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目前,共有1.5万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C级证书、396名教师获得B证,今年新招聘心理教师14名,系历年最多。 二是建立专业咨询团队。组建以45名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暖心服务团队,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划分为青春期问题、学习压力、沉迷网络等六大类,根据心理教师主攻方向,由指导中心指派对口心理教师提供“点单式”心理健康咨询。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提供“点单式”咨询160次。 三是探索医教融合途径。在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立精神病专科医院“分诊点”,开通绿色诊疗通道,每周5次邀请专家坐诊,自4月开设以来已服务108人次。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初步实现“合作专业协会及医院—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危机转介干预信息共享,并在严格保密前提下实现各学段学校之间信息共通,切实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