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做好小幼衔接工作,宁波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究学生与校园、家长与学校的“双向衔接”,指导家长进行“学习准备”和“学习适应”,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从环境打造、课程设计、三方共育3个方面精准发力,强化幼儿园和小学的多维融合、双向研究交流,推动实现小幼工作的深度衔接。 (一)着眼环境相融,营造安全感。努力营造“家”的环境,让身处校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安全感,促进新入学的孩子喜爱学校、喜欢上学。一是定制化布置教室。利用占地100平方米的新教室,打造融教师办公、学生活动、上课于一体的新型教学空间,营造幼儿园式的学习环境,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室的大空间里做游戏、在定制沙发上开展阅读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全程陪护下,逐步建立起小学的规则意识。二是个性化拓展空间。专门开辟适合一、二年级孩子玩耍游戏场地,设置荡秋千、过独木桥、滑梯、攀爬音律山等设施,在学习之余让一年级新生感受犹如幼儿园般的运动拓展空间。三是多维化打造特色角落。充分开发利用楼梯小角落,开辟了阅读书吧、情绪宣泄吧、节气展示台、失物招领处等等,全面建构起环境育人的儿童学习新样态。通过这些措施,打造像“家”的学习空间承载学生的学习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适应在不同学习场景对话中产生,从而延展出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创生学习组织的新形态,实现不同环境布置的“各美其美”,同时又发挥空间整合后“美美与共”的功能。 (二)着眼课程相融,提升适应性。强调把小幼衔接目标融入到小学国家课程中,在小学国家课程实施零起点、入学课程、双向课程等举措,基于学生个体和差异发展的教学,开展教学游戏化和学习习惯培养等,做好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过渡。一是学前摸底,因人施策。开学前,学校会组织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为口语表达、思维想象、运动技能、特长个性、行为习惯等6方面素质,并把相关结论告知一年级老师,以便制定出更符合课堂零起点教学的计划,同时对本届学生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儿童重点关注,如智力相对稍弱的、行为比较乖张的、心理有些障碍的,做出因人而异的妥善安排,保证他们能够接受良好教学,为他们的起点设置“起点”。比如今年学校有3个特殊儿童,学校专门和相关班主任进行交流,研究对策,跟踪后续发展。二是特色课程,助力学习。通过近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实验二小独特的三驾马车并行的课程体系。开展开学第一天“我上学了”主题活动,安排内容为《我是小学生》《我的新朋友》《美丽的校园》,通过高年级学生手拉手了解学校文化,最快地融入到小学学习活动中,也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教学安排,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感;一年级《始业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在校常规教学内容和课堂常规教学内容,课程采用ppt课件或者视频上课形式,图文并茂,适合一年级学生,上课时间为第一周的课堂教学时间,学校规定不学习课本内容,而是针对以往孩子的缺失和一些好习惯的养成,编制一周的课,从教学情况看,第二周开始上新课秩序更加井然;一年级《晨会微课》和一年级《我上学啦》课程,这是每个年级都开设的,利用早上10分钟为上课时间,坚持六年,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针对学生在学具的整理与保管方面、听课、作业、人际交往、用餐等方面的薄弱点,学校制作了课件和视频形式的18节课(已经正式出版)。同时,学校老师积极与幼儿园对接,为大班段孩子上课,进一步掌握幼儿心理、认识规律,而幼儿园老师也来到实验二小,体验小学课堂生活,感受新一年级在校各项日常常规的养成教育,为后续衔接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保障。 (三)着眼三方相融,增强互动性。如何让幼小过渡和延伸更从容、更科学,是家长、幼儿园及小学都在关注并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实验二小联合实验幼儿园、幼儿家长创造性地推出专题讲座及三方共育论坛活动,通过生动案例和三方面对面交流,构建幼小衔接的正确选项,解决大班段家长的心理焦虑及小学开展“零起点”教学的困惑。比如,在三方论坛中,实验幼儿园宁波市名园长罗娜军园长提出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倾听能力的培养,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要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实验二小资深语文老师王彩丽与宁波市名师柴利波校长提出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提倡超前学习,等孩子适应新校园后再学习拼音,作为家长要放松心态,要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家长要顺应孩子兴趣适时引导,如在自然的环境中轻松识字、在生活中培养数感等等,通过三方的共育互动,打造做好幼小衔接的新模式。 小幼衔接是小学一年级初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要送一程,小学要接一段。实验二小针对小幼衔接工作,与幼儿园、家长三方共画同心圆,以活动的方式研究小幼衔接中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将国家文件、专家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收获幼儿家长无数“点赞”,推进幼小科学有序双向衔接,取得了积极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