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身心健康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关系到千万家庭安宁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未来。面对日渐凸出的青少年身心发展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愈益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共同任务。 在此背景下,为助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由宁波慈溪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市教研室系统谋划、精心孵化,历时9个月建设完成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并于2022年11月17日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下设四个分中心,分别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心,并联合妇联、卫健、关工委、团市委、计生协等部门,积极建构人·环境·活动“三元共生”机制,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在“三元共生”机制中,人、活动、环境彼此共生,助力对方的发展。人创设了环境,环境塑造人,积极的环境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人参与活动,活动才会显出生机;活动提升人,活动的开展能提升人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环境丰富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使得心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活动优化环境,活动的创设使得育人环境更加完善。 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例,具体开展了以下孵化探索: 一、课程体系:三级融通 构建了市级、校级、社区三级融通的课程体系。 1.市级课程:提纲挈领 围绕学生身心发展六大板块,从发展性和预防性两个维度,组织编写了市级课程及相关活动手册,为区域学校心育课的组织实施提供方向。市级课程例举如下: 2.校级课程:实践主体 以市级课程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目前已开发20多门。 3.社区课程:拓展辐射 市教研室积极推进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家校社心育共同体。市暖心服务团队走进社区,开设亲子课程,开展家长沙龙,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该课程已坚持三年,浙江文明网曾以《慈溪心理志愿服务队让城市生活更温暖》为题做了专门报道。 二、课程设计:三元联动 1.设计模型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确的育人目标,采用塔巴的课程模式,即按照“诊断需要—建立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组织学习经验(学习活动)—评价”的路径开展课程设计。 2.设计要求 根据课程设计模型,从“分析需求、设计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创设环境、组织活动、评价经验”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设计要求。 三、课堂活动:全景渗透 推出“全景渗透”式心理活动,即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心境等群体,采用多角度、全方面、多渠道3D多维立体式,促进三元共生,共梳理出“漫画·内心投射”“团体·心理游戏”“迷宫·自我发现”“情景·剧情推演”“干预·三级预警”五大类型课堂活动。 四、评价方法:三元贯通 “贯通式”评价是考量“人·环境·活动”三元共生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三个层面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评价意义在于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在集体中闪闪发光,努力促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家庭教育、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要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必须全面统筹资源,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根据“三元共生”机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出了家庭教育科普、家长育儿讲座、家庭亲子沙龙、特殊家庭辅导、家庭危机干预等课程指导。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推出走进生涯规划、生涯规划之知己、生涯规划之知彼、生涯规划之选择、生涯规划之努力等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中学生生涯规划》。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心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给予广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这一现状,及时推出教师压力管理、教师赋能辅导等团体活动。 “双减”之下,“三元共生”机制实施已满一年,激发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意志更加坚强,对环境更为适应,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由2021年的近40%降到了现在的23.6%。与此同时,学生的求助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20.2%上升至77.8%,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各校以市级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及学生成长特点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设计由普通模式变成了融合人、活动、环境的三元联动模型,课程活动丰富了,课堂环境积极了,人的主动性随之提升,成长指导效果显著。中心组织各级各类成长指导培训16场次,推送学生成长指导科普知识81篇;开设学生成长辅导、家长支持辅导、教师赋能辅导等67场次;接待一对一面询辅导学生(含家长)139人次;通过慈溪教育发布推出11期“好习惯 助成长”寒假特辑,共44节微课,其中学习方法指导篇共34课时,生活习惯养成篇10课时;此外,中心还推出3期寒假家长沙龙讲座。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甬上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了报道,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