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资讯>教育新闻

宁波大学推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 形成“四重赋能”工作链

作者: 来源:宁波大学 日期:2023-4-03


    

宁波大学将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作为牵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与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端,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为组织赋能、为区域赋能、为专业赋能、为成长赋能的“四重赋能”工作链条,引导广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

一是为组织赋能,突显“社”的功能。注重学校基层团支部的社会化功能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工作。主要学生组织团支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如校青年人才学院团支部全员成为浙东红村横坎头村的宣讲员,讲好红色故事,守好红色根脉。社团团支部发挥趣缘功能,开展特色活动,如音乐剧社团支部送剧进社区,体育社团支部在社区进行健身器材训练指导等。行政班团支部发挥宣讲与志愿服务功能,在社区举办文明宣传主题团日活动,将垃圾分类、交通引导、反诈宣传等普及性志愿服务带进社区。各级各类团支部年均开展社区活动2000余场。

二是为区域赋能,发挥“区”的优势。宁波大学团委与属地各县市区团委合作,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社区实践服务基地400余个。探索合作新模式,与属地宁波江北团区委合作,建立“校地帮共体”,探索以“1个高校团支部+1个社区团支部+1个服务项目”的方式,形成供需匹配。围绕地方街道团工委、团支部提出的扶老助残、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关爱青少年等多元需求,每年组织开展“青春社区行动”500余场。

三是为专业赋能,建立“实”的品牌。鼓励院系、社团申报长期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推动社区实践项目化。目前已探索形成多个品牌,如走进300多个乡村街道开展1500余场免费法律服务的“法律大篷车”;投身垃圾分类助力绿色社区建设,受益群众达8万人次的“小青禾”;志愿服务老兵,整理老兵口述史,秉持家国情怀的“关爱老兵”;每年在社区开展禁毒防艾宣传的“阳光120”;立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已向外籍人士开展200余场宣讲的“外文宣讲团”等。

四是为成长赋能,突出“践”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明确成果导向,实现学生从知识增量、专业提升到社会认可的获得感跃迁,推进社区实践提质增效。三年来,全校依托实践服务,形成思政微课140余节,获得“挑战杯”竞赛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奖项50余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00余人。引导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提升专业本领和社会化能力,实现学生成长和社区治理“双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