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是“双减”政策要求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措施。但在实践中,不同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内涵理解以及社会上为劳动教育提供的平台机会等都还有较大差异,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成效。为了做好劳动教育“加法”这篇文章,宁波余姚市中小学学校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积极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开辟进行生产劳动的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农事劳作的场地,让学生体会祖先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事劳作,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结合劳动基地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在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开展了“美丽校园之筑梦快乐农场”的活动,活动中学生与家长一起体验耕作的辛劳、体会收获的快乐。再如,余姚市二六市小学结合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蚕豆飘香、收获满满”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从种植、细心照料到摘蚕豆、剥蚕豆、煮蚕豆、话蚕豆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二)创新创优打造劳动教育范式。不狭隘的把劳动实践基地理解成为“田间、地间”,余姚市很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创造性推出了许多劳动教育范式。比如作为宁波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余姚市二六市小学,学校除了依托校内、校外(六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外,学校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依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文化资源开发了丰富的“馆校共建”的本土特色劳动项目,同时还成立了“河姆渡文化黑陶研究所”,以黑陶教学为点,本着传承与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黑陶课程教学,学校在传承黑陶制作技艺的同时,将文学、数学、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校园文化布置融入黑陶课程教学,通过有趣的陶艺学习,不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很多学校除了完成劳动教材的项目学习外,还开发了一些好玩、有趣并有意义的项目,比如余姚市兰江小学基于学校的实践基地“耕读园”开展了“我们的萝卜”的项目式学习,科学课中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提出“萝卜是怎样种植的?”这一本质问题;数学课上学生计算种植区面积、规划种植间距、计算萝卜产量;美术课中学生进行“种植写生”,语文课中学生进行“观察日记”……整个过程实现多门学科的整合,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问题、概念、成果联系交融在一起,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三)追根溯源构筑教育顶层设计。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非常注重校级层面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外延。比如,余姚市姚江中学立足学校实际,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资源,形成了具有推广意义的“三源”劳动教育课程,即三种劳动场所之发源——校园、家园、田园;劳动教育理念之源流——秩序之源立足于校园通过劳动课程教育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之源服务于家园通过劳动提升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幸福之源辐射至田园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教育意义之溯源——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悟艰辛、感恩父母长辈的付出,懂得创造成果、勤俭节约,从而推动学生坚持劳动、热爱劳动,体悟劳动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