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资讯>教育新闻

院士指导种西瓜、高校用数字赋能水稻种植……在甬高校助力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官微“宁波教育” 日期:2023-4-14


    

2020年以来,宁波建成国家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和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11个,着力提升农业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甬高校写好“三篇文章”,有力推动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   写好人才支撑“文章”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赴鄞州区东吴镇指导“小白”西瓜的种植。

建强涉农专业。投入专项经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优势特色明显、贡献突出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宁大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跻身ESI全球前1%,宁波大学的水产养殖学、浙江万里学院的生物技术等专业入选国家和省一流本科专业,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入选省双高专业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甬高校设有园艺学、生物学等涉农专业20个,拥有专任教师227人、在校生5460人。

浙江万里学院为养殖户开展《滩涂养殖用药及食品安全》培训。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乡村振兴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乡村观察实训基地、“城市园林”产学研联盟,针对性培养新农村环境设计、数字智慧农业、种养殖技术等方面人才。宁大水产学科建成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累计培育水产博士53名、硕士47名、本科生169名,学生初次就业率100%。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未来农场、甬农鲜等本地农产品互联网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广宁波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组建近20人的直播技术团队协助2022年海曙区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其中,虾稻米直播销售总额超过5万元。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推广主播李娜同学协助海曙区特色农产品虾稻米直播带货。

坚持创新引领  写好科技助力“文章”

打造研究型师资队伍。支持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教育系统甬江引才工程等人才项目,搭台架梯助推宁大、万里学院等高校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其中,获国家优青、省杰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逾10人次。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带领130余名教师,对接鄞州区东吴镇发展需求,以“大学小镇”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样板,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为我省唯一入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开发宁波市海曙古林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平台。

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承担涉农类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72项。如,浙江万里学院投入亿元建成涉农实验室超1.5万平米,育成缢蛏“甬乐1号”和文蛤“万里2号”等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扩繁优质苗种600多亿粒,在浙、苏、闽等多地推广养殖6万余亩,指导10余家龙头企业繁育优质贝苗3000多亿粒,创造社会效益逾30亿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开展国家级大田水稻种植数字农业示范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攻克南方水稻生长灌溉模型和植物根系性状检测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宁波古林镇蜃蛟片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区。

坚持融入地方  写好社会服务“文章”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凌庆枝教授田间指导。

探索一门专业课对接一个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把课程教学直接转化为社会产能。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结对帮扶奉化区大堰镇大堰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以“科普教育推广、技术骨干培育、产品技术研发”三驾马车,打造优质灵芝种植“田间教室”,实现亩产创收50万元,吸引杭州胡庆余堂集团等投资进驻400万元。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锦溪村科技下乡服务团队”对香榧种植和生产进行指导。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水稻。

强化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选派农林专业科技特派员团队“救活”“带旺”地方产业。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香榧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成功把市级贫困村奉化区锦溪村的2100余亩荒山变成了致富林,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40万余元大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研发关键技术运用于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年均降低企业环保支出100多万元,开发的“猪粪-沼-农作物(果蔬)”种养结合模式每年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