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之窗>教育人事>人事信息
师铎·名师专访(七) | 贺诚先生访谈录(上)

640.png

访谈对象

贺 诚,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创校校长,北仑中学原校长,现任澳门教业中学校长。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暨南大学华语传播与华文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最有影响力国际化学校校长。兼任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及小学专委会副理事长、高中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CISA)副会长,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监事长,澳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澳门孔教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澳门校友会理事长,香港优才专才协会教育委员会名誉会长等。

写在前面

宁海县力洋镇的乡村图书馆,颇有民宿风格。咖啡、书籍和鲜花,一应俱全。院子很静,大樟树亭亭如盖。一张圆桌,两杯清茶,我们就着宏大的教育问题,贺诚先生侃侃而谈,我打开手机的录音,侧耳倾听。

服务员偶尔过来续水,见到二个老男人,一个滔滔不绝,一个“嗯嗯”点头。又是“潮起东海”,又是“南下澳门”,又是“国际教育”,又是“IB课程”……她只是瞪大眼睛,露出困惑的表情,一时很难确定我们的身份。确实没有人知道,那天下午,在这棵普通的大树底下,在宁海一个乡村图书馆里,一个中国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学校校长,一个澳门孔教会的理事长,一个上过中央新闻联播的教育专家,谈他的理想主义的教育人生,他的传奇式的办学经历。

从1981年到现在,作为一个沉潜于教育底层的我,亲身经历了中国四十年的教育发展和变化。对于教育的现状,不免喟然长叹。那天下午,是贺诚先生的理想主义、创造的激情、挑战自我的力量,驱散了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认知迷雾。那些线索分明的教育叙述,像午后的缕缕阳光,照进我日渐暗淡的内心,让我觉得,中国教育还有“诗与远方”。

2023年5月27日,这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日子。我们参加完雪野先生的童诗研讨会后,力洋镇政府安排我和贺诚先生到这个颇具格调的乡村图书馆。二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正午的阳光,开始斜照着我们略显苍老而尚有活力的脸容,但小院子一片明亮,话题仍在继续。

贺诚先生下午还要进入教学现场,力洋镇政府派人来接了。我们行色匆匆,一个向南,一个朝北,在图书馆的门口挥手告别。

这篇长长的访谈,就是二个小时倾心交谈的延伸……

640 (1).png

第一部曲  教育人生有起点

跨入门槛

褚:贺诚兄,澳门一别,好多年没有深入聊过了,今天主要听你聊,我们的聊天就从你的职业经历开始吧。任何人成长,都有他的起点。你教师生涯从哪里开始?经历了什么?有哪些至今想来还激动不已的故事?这一些对你以后的成长,赋予了怎样的基因或者特质影响呢?

贺:1976年,我从宁波镇海中学高中毕业,何性善校长等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被选拔留校担任代课教师,任教初二语文。这是我从教生涯的开始,那一年,我16岁。

镇海中学是浙江省最好的高中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突出,荟聚了一批在省内外富有影响力的名师。我人生一大幸运就是师从德高望重的王永耀老师,得到悉心指点和谆谆教诲。从此,博览群书、备课教书、业务进修成了我青葱生活“三部曲”。

精细阅读教育书籍。我大概用了三年时间,基本自学完了正规大学教育系、中文系所有课程,并且每学完一门,也是由老师出卷考试合格方可过关。当时很少有相关课程教科书及其参考书,我就向大学毕业的同事借阅,甚至是他们的讲义、笔记,还通过关系钻进镇海县文化馆去看被抄家来的封存书。在知识匮乏年代,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装点了我青春的梦。

学习备课,写好教案。导师手把手地教会我写好教案,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写的是“第一节课”,导师审阅时改为“第一教时”并细加辅导“教”之意义与方法,细致规范到要求我把课堂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甚至预见学生应该回答的,都要写进教案。正是如此,我是严苛地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入门,训练了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刻苦勤练基本功。举例说吧,每晚夜办公和每个周日,导师规定时间指导我练字,每天坚持写100个毛笔字。我先后对楷、隶、行、篆四种书体都有涉写,对颜、柳、欧、赵、米、苏等家字帖也尝试练习。导师说,不是为成书法家,而是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手头可能有的书家书体,都要学习领悟,方能指导习写。尤其临小篆时,一张报纸四折开,老师在我三指执笔得拳心中平放一杯水,如果运笔洒出一滴水就得重新书写。后来练习粉笔字,在教室黑板上以规定时间抄写课文,横写须得一线平,从手腕、手臂直麻到脖子。

1978年,宁波地区举办“文革”之后第一次中学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执教公开课。记得上的是《一次难忘的航行》,写当飞机出现险情时,周恩来把自己的降落伞包坚持让给叶挺女儿小扬眉的故事。这一课教学似乎产生了较大反响,有点一鸣惊人。殊不知,为了这堂课,导师和语文组老师花费了极大心血,我只是按预设教案完成而已,但其中所经历的“被打磨”(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磨课”),深刻影响着我后来的教育人生。那一份教案及教后感,被刊登在宁波师专校刊上,我清晰记得那种小激动。

要说这段跨入教坛经历所给予我的重要收获,就是当年所练的教学基本功和所受的传统教学法,特别是得到丰厚的学校文化浸润,为我走上高远的教育之路作出了最好铺垫。

初露锋芒

褚:百炼成钢,厚积薄发,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想必年轻时吃的苦,都会滋养未来的你。你是如何为机会的降临,作出了充分准备的?

贺:没有为未来准备,未来却向我走来。因为一直没有民办教师转正名额,敬爱的导师又离我而去。1980年,我老老实实报考了师范。录取后去开学报到第一天,没想到我的考场作文,居然被用毛笔誉抄张贴在学校正大门左侧的整栏宣传窗中。开学式上,还被老校长表扬了一大通。

那是个文学鼎盛、崇拜作家的年代,尤以朦胧诗风行。也许是开学时“作文效应”吧,我开始学习创作,尤以诗歌为多,发表在《绿风》《星星》《诗选刊》等诗刊上,做起诗人梦。

师范毕业,我们这一届被硬性规定一律分配去加强小学,我来到了北仑区实验小学。这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重点小学,也许因年少轻狂,觉得教小学太小儿科,我还是钟情创作,《向北仑》(组诗)、《拜见巴金》(散文)、《啊,能源》(报告文学)、《论七月派诗人孙钿的诗》(文学评论)在《萌芽》《文学报》《文学港》等报刊陆续发表。而上课教学,则按着感觉,随心所至,即兴而为,孰能料到那班六年级小学生反而喜欢上我的课,好像被我率真自在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这也让我明白到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只有让他们喜欢上你的课,你才能把课教好,把人育好。

有天我在学校图书馆翻阅到一本介绍外国教育心理学著作,里面有专门一章是有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我俨然沉醉其中,认真参悟,并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起“发现学习”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师》1984年第4期发表的《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现在看来当时观点还真的有点超前。

我曾参加过两次宁波市教坛新秀评选。一次是1984年,评选结果出炉,原定一等奖一名空缺,我获得二等奖第一名。当时市教研室领导还特地找我长谈,说这次没得到一等奖,是给你留机会,希望三年后再来参评,争取真正的一等奖。

我开始反思,审视并改进教学,心智不断成熟。1987年,我再次参评宁波市教坛新秀,终于荣获一等奖。1988年获评浙江省教坛新秀,继而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开始扩大影响走向全国。

回顾这段经历,从师范毕业到大学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提升,跟我厚积薄发的周期有着重要关联;从中学教学入门到小学语文突破,是我教育人生之中刻下的一道深痕,注满一腔热血;喜欢过文学创作对我语文教学风格影响是强大的,诚如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发表关于我的专评《语文教学的诗和诗化的语文教学》中指出那样,优秀语文教师的本色,就是一首诗。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是跌跌撞撞,谁的青春又不是向着诗与远方?

640 (2).png

破解瓶颈

褚:许多年前,我在一套《中国小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中,拜读了您的课堂教学案例。您执教的《丰碑》,有教学评论说这一课就是小学语文新生代的一座“丰碑”。虽是一家之言,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您是当代小学语文界最早的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之一。您还有哪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课例,能说说这些课例背后的思想或遇到的困惑,对您后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吗?

贺:说《丰碑》是“丰碑”,显然是夸奖。但我从此潜下心来,搁浅了诗船,一头栽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的世界。其间纵然有可以再教中学和保送省委党校的机会,我都无心转变。

在区、市、省教研员们指导下,我摸索总结出一套“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导”,体现在目标诱导、过程疏导、评价指导,学生的“学”,反映为发现目标、展开发现、反思总结,但总觉得有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开。后来,杭州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等几次听课会诊,细加点拨,指出既要关注教师“引导”,又要重视学生“发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正确认识、善于处理、立体建构“引导”与“发现”之间的“-”型联系,变“引导发现”为“引导-发现”,才能具有突破性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语点醒梦里人,为深化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深入探索“引导-发现”教学法,逐步走向成熟。数十篇教学论文在各种杂志发表,代表作《试析教师引导功能与学生发现行为的关联》《语文“引导-发现”教学基本模式及其五种变式》等在《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研究》等发表,上百节公开课在各地展示,以《草船借箭》《田忌赛马》《寓言三则》《猫》《再见了,亲人》《丰碑》等数十个示范性课例盛传大江南北。

《浙江教育》以七万字版面集中推出“贺诚语文教学研究专辑”;山西电子音像教育出版社 “中国名师·贺诚专集”出版发行;中央教科所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在宁波曙光剧院举办“语文引导-发现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在部分省市建立起一批实验学校予以推广。这过程中,我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听说还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那一年,我33岁。

199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的第一本专着《语文引导-发现教学法》,由著名的课程教学论专家、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作序;此项成果先后荣获浙江省教委颁发的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幸福地感悟、坚守并实践着一种信念:人的成长,一方面是向上伸展,沐浴着阳光的照耀,另一方面也要向下扎根,获取泥土的滋养。

第二部曲  脱颖而为在办学

华夏历练

褚:您现在的专业主要是学校管理和国际化教育,您觉得您的教学经历与后来的教育管理有哪些关系?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您就应邀出任珠海华夏学校首任校长,创办了一所国际化学校。您当时是出于怎样考虑,提出培养“中国心,世界人”的新型人才观?

贺:全国教学大赛获奖,十年磨剑,一课成名,我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从内心充满感激并注满成长动力,从而产生自我新挑战和教育新思考,也与日俱增。

过往教学经历与后来教育管理存在关联,那就是我的思辨中增强了一种方式,常常在事物认识和实践中,学会“叩其两端”。这对我后来的发展,无论是办学治校还是课程改革,或是做国际教育本土化实践,都起到了极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甚至成为人生态度。

我继续努力建构“引导-发现”教学法,尤其在理论视点上,站在传统的孔子“不悱不发”与西方的布鲁纳“主动探究”兼容的区位,思考方法综合,寻求两者契合,形成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操经验。

1994年,纯属偶然机遇,我怀着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极大热忱,应邀出任珠海华夏学校首任校长。华夏学校是一所投资2.4亿创办的从幼稚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是中国较早开始国际课程的国际化学校之一,也成了我与国际教育的结缘。其一,我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认为民办教育充满活力与生机,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希望;其二,民办学校直面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更能体现校长和教师的价值追求。同时,“广东民办八校”集中一批全国著名的卓越校长,我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教育理想的力量。其三,学习和接触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路径,很多教育认知好像豁然开朗,人生的格局也似乎顿时打开。针对当时珠海特区新建,应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三个面向”要求,我提出以培养“中国心,世界人”的跨世纪人才为办学目标,顶层设计新型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让孩子秉持一颗“中国心”,独立行走于未来的世界,成为一个具有大格局的“世界人”。

640 (3).png

潮起东海

褚:两年后,您又回到宁波,在1996年创办了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浙江教科院将其定位为“实验学校”,这是当时浙江省七所创新教育试点学校之一。现在,东海实验学校已成为著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历任校长的辛苦经营分不开,和您的基础铺垫更分不开。请您讲讲当初从珠海回到宁波创办东海实验学校的原因,以及在东海实验学校办学的思想。

贺:华夏学校历练,使我从单一学科教学层面上升到学校整体发展高度,审视教育本质,反思教学行为,一颗教育的柔软心,经历磨炼,也开始结成坚强的“茧”。

1996年,宁波市北仑区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感恩上级领导的信任与宽容,听从召唤,带着从公办学校走出去、民办学校走回来的独特体验,奉命创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的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学校自创立之初起点较高,备受社会关注。

在东海七年,我在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都经历了近乎脱胎换骨的蝶变,也成就了我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与有所作为。这是我成长路上的关键时段。

因校制宜,我提出“为现代家庭教孝贤,为未来社会育栋梁”的教育主张。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创校伊始,就大力推行“馒头教育”,得到家长全力支持。全校学生步行拉练,10公里来回走完,一瓶矿泉水、两个淡包、一袋榨菜,这就是学生的食粮,所展现出的艰苦、顽强、奋斗、向上“馒头精神”,正是“孝贤”之德和“栋梁”之才的人生底色。路甬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打好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办学宗旨,激励大家奋力探索教改之路。

学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积极研制校本课程;实施“动态走班选课”新型课程组织;聘请来自英美外教开设英文口语课,引进剑桥英语培训;带领教师去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学校考察学习;学生分批前往澳大利亚住入对方家庭进行交流等。这些在当时大概都属于先例。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北师大举办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的“首期骨干校长高研班”,经组织选拔推荐,我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两年学习,教育思想得到了质的提升。

640 (4).png

履新仑中

褚:因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成功,您被委以浙江省重点中学北仑中学校长重任。当时我也听到了一些对领导决策不理解的声音:一个九年一贯制的校长能适应重点高中校长的岗位吗?但事实是,您以实际行动消解了这些疑虑。当年,我还在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任职。有一次和您一起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名师考察研学活动,在那个登山缆车里,我听到您对北仑中学发展的一些想法。现在请您回顾一下“陈年往事”——您从东海实验学校到北仑中学,有过管理经验的落差吗?

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公办、民办两种体制,我都已作出实践。真的没想到,自己的教育人生,还将面临更高的目标,遇到更大的挑战。

2003年夏,上级领导谈话,希望我能接任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北仑中学校长,说短短几年你把小学初中的学校办成省内外有名,如果也能把高中办得更好,就更对得起父老乡亲。这既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对你的考验。一席话令人热血沸腾,我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这是我又一笔极其宝贵的人生财富。

如何做好高中教育,实现高考好成绩,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全新挑战。基于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如果光拼时间、拼资源抓高考,差不多已到极限,况且“惟分数而分数”,一旦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既换不了分数,更输了整个人生,但是又必须面对高考的残酷。如果有合符学生成长规律和高考规律的方法策略,在“育人”和“育分”这两方面找准平衡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教育的王道。

正可谓“高考人人要抓,抓法各不相同”。我特别钦佩杭二中办学治校,也专门跟着那位名校长去做过“影子校长”,学习更多的办学韬略和教育智慧。事实上,高中教育与管理,与义务段的教育与管理,是有较大落差的,尤其在省一级重点中学,应该怎样可以跳脱出来,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激活学校文化,突破固有思维定势。

后来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来越显示出转变观念、见诸行动之重要。同时做好“班长”,领导班子取得共识,部门各司其职,教师热爱课堂,上下拧成一股绳,“合力”的形成对于北仑中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触:

明确定位,大胆借鉴国际上学术高中发展经验。采用多方面举措实施“三高”博雅教育,即“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格调生活”,让校园上空回荡文化的声音。其中,院士贺贤土、王阳元,作家陈建功,诗人舒婷等大师级人物和著名大学校长,走进校园以课程对话,师生面对面亲情互动,直抵心灵。

唯才是用,选贤举能,大力选拔一批既有教育经验、又有管理能力的年轻老师走上学校中高层领导岗位。如今这些老师中,有许多已成长为宁波市内外学校校长和骨干。迎来金凤凰,绽放梧桐花。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礼聘语数英理化五门学科特级教师,在学科建设上起到引领作用,并积极处理好“外引内培”关系,着眼长远,加速青年教师带训培养,鼓励脱颖而出,并且坚持“把讲台站稳更站好”导向,更好地体现以“高效课堂决胜高考战场”发展战略。

履行使命担当,对标创新教育。如,组建创新小班,拉升标杆作用,影响带动全校。进一步明确省重点高中培养目标及规格,在课程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方面作出新探索,注重个性化发展,致力培养创新拔尖型人才,锚定为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名校输送最优质生源,更好效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面向全体采用“理科抓竞赛,文科抓社团”战术,理科按不同层次、对不同对象、用不同要求,以赛促学,分类提高,促进学生在各项高规格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争取扩大名牌大学推荐保送,也为理科高考卷常态下解答最后一二压轴题解答增大可能;大面积推行文科社团组织活动,建立伙伴合作学习群,以原有全国百佳文学社(语文组)为示范,接连冒出国学社(历史组)、天地社(地理组)、西学社(英语组)等社团,激发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应对文科高考卷越来越思辨趋势。当然也允许学生组建自己中意的自嗨式社团,如街舞社之类,有益身心。

与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建立并保持恒常联系,定期邀请教研员莅临学校听课、开设讲座,与教师共同教研,会诊指导,取得很好效果。仑中高考屡创佳绩,特别是重点率,五年间以年平均增加五个百分点的速度爬高,并培养出宁波市文科高考状元等,在于贴近高考,直面教研,功不可没。

640.jpg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