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沈清:发自内心的“卷”,那是“热爱”,幼师需要这种热爱

沈清喜欢和孩子在一起.jpg

1980年,沈清16岁,机缘巧合走进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非科班出身的她,那时不懂什么是幼儿教育,也没有弹、唱、画、跳的教学技能,有的只是年轻的活力和对孩子的满腔热情。

2023年,临近退休的沈清仍然在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工作,宁波市名园长、张雪门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省“春蚕奖”获得者……40多年的坚持耕耘不仅让她收获诸多荣誉,更为可贵的是,她所拥有的满门桃李和一颗依旧年轻的心。

“人生下来,都是有使命的。现在想来,我的使命就是在一幼当幼儿园老师,让张雪门的教育思想被更多人看到,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我跟一幼有缘份,我跟一幼的师生有缘份,我跟张雪门有缘份。”沈清说。

她无意间的一个回眸,发现了“行为课程”这一宝藏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前身是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于1918年创办的“星荫幼稚园”。这位宁波的教育大咖不仅创办了星荫幼稚园,还撰写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多本幼儿教育理论专著。沈清的“缘份”之说所言非虚,爱学习爱看书的她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发现”了张雪门及其“行为课程”这一宝藏。

那是1998年的一个上午,沈清回忆,“幼儿园的书架上,有很多关于幼儿教育的藏书。那天,我坐在沙发上,一回头,看到了书架上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便拿出来翻阅,没想到,就此被深深吸引。”

沈清把这套书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深受震撼,“百年前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一日生活即教育’,说得多好啊!幼儿教育就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从那时开始,沈清带领老师们一起践行“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的思想,研究“行为课程”理念。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确立了“生活是课程的根基,行为是课程的主线,经验是课程的归宿”的课程理论框架。今年,课题《指向儿童经验重构的行为课程新探索》相继捧回了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如今,著名的“行为课程”已辐射宁波全市的幼儿园,张雪门的幼教思想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回想着25年前那一回眸的发现,沈清笑着说,“大家”是大家的,“大家”可以成就大家。她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幼教从业者来挖掘、研究张雪门的教育思想精髓,让孩子们在“行为课程”理念的培育下茁壮成长。

“卷”是发自内心的,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沈清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在她还是一个带班老师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带班时间当作一天中的“快乐时间”,因为“孩子会给你出其不意的快乐和温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偶遇邻居家的孩子,她会忘了工作的疲惫,陪着孩子一起玩。她总是说:“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回馈给我的快乐,比我能给予他们的更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她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理工女”变成了一位幼教专家。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唱、跳、画等才艺,有好多是她参加工作后自学的。

以学钢琴为例。众所周知,钢琴是“童子功”。而刚工作时的沈清,是一个不识五线谱的“琴盲”。恶补钢琴能力,唯有勤学苦练。年轻的沈清,一边拜师宁波著名的“钢琴奶奶”林元宁,一边自己下苦功练琴。幼儿园里有一架“百年钢琴”,沈清当时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这架钢琴上了。寒冬腊月,那时还没有空调,十指被冻得僵硬,她依然坚持练琴;夏日炎炎,她被热得满头大汗,但还是专注地对着琴谱练琴。她出众的琴技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谈起自己当年付出的努力,沈清丝毫不觉得辛苦,“用时下年轻人的话来说,可能当时我学钢琴的样子就是别人眼中的‘卷’。但这是我热爱的职业,我那时心中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好老师。能够为学生弹钢琴,我觉得很幸福。”

沈清说,从事幼教工作40余年来,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太阳,想要去温暖孩子,照亮孩子。临近退休,她希望把这种热情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老师们,“当你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不觉得‘卷’的时候,才算真正热爱这份职业。而幼师,需要这种热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