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关于印发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的通知
甬教基〔2023〕216号

各区(县、市)教育局,宁波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宁波前湾新区教育文体和旅游局,各直属学校(单位):

现将《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教育局

2023年10月10日


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


为全面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2023〕4号),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打造对象全覆盖、主体全协同、五育全融合、成本全公益、培养全链条的“五全”课后服务品牌,全面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经研究,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课后服务育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推动基础性课后服务与拓展类课后服务有效衔接,实现从“课后服务”向“课后育人”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23年起全面启动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至2025年,形成以“全覆盖、高质量、数字化”为特征的课后服务体系,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推进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确保全市课后服务、假期托管服务应开尽开,课后服务供给率达到100%。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到2025年,举办10场优质课后服务展示活动,选拔100名课后服务优秀教师、评选300门课后服务精品课程,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动课后服务从“有”转“优”。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完善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构建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并进、课堂课后协同的课后服务新模式,助力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服务内容再优化

1.加强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推动课后服务从学科教学、作业辅导向素养提升转型。重点打造“4+N”素养导向课后服务课程内容。“4”是统筹研发德育活动、文体艺术、科普实践、人文阅读等四大类课程。“N”是打造体育锻炼、艺术提升、劳动实践、综合素质拓展等特色系列。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浙江省青少年学生“爱阅读”读书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通过项目化、系列化课后服务,进一步强化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素养类课程建设,2023至2025年,全市评选300门素养类课后服务精品课程。

2.构建特色办学的课程体系。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进一步围绕学校特色开设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有机融合,形成全链式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挖掘当地资源和校本资源,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群。

3.创设不同群体的特色服务。坚决杜绝将课后服务用于学科教学行为减少以作业辅导为主的简单做法,开设面向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特色服务。在无体育活动课的学习日,学校每天必须安排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针对体艺类特色学校,应将50%以上课后服务课时用于体艺类活动。针对特长学生,开展市级、区级、校级特色公益性课后服务,让特长学生接受更专业、更高阶的课后服务。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学校可开展课后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等各个时段的集训类课后服务。

4.创建区域协同的课程模式。构建“1+10+50”课后服务“区域教共体”模式(“1”即1位区域课后服务特色学校首席教师,“10”即区域内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实验学校10人骨干队伍,“50”即区域内各校具有研究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50人团队)。通过专业培训、交流研讨、项目研究等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创建“区域教共体”课后服务品牌。支持教共体内教师到其他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并合理收取报酬。

(二)服务方式再优化

5.拓展学习空间。利用科技、文旅、体育等社会资源,活用社区和社会机构等校外教育资源,借助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大课堂、研学基地等校外教育场所,拓展为课后服务新空间。引进高品质素质类双师课程,形成“课后服务课程群”,加强“课后服务资源库”建设。鼓励跨校、跨区域云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城乡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在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校开展线上线下并进的课后服务新模式。

6.发挥平台作用。全面应用宁波市课后服务管理平台,畅通数字化对接渠道,支撑优质课后服务。全市所有学校开展的各类校内托管服务,包括基础托管、社团课、周末和寒暑假托管等,都纳入课后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各地各校可依托平台引进各类高标准、专业化、稀缺性社会资源进校园,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优质资源的多元需求。引导家长和学生通过浙里办APP中“宁波课后服务”进行报名、选课、缴费、查询、管理、评价等一站式体验。各区(县、市)遴选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一概纳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7.规范数字支撑。整合“宁波素质教育‘五中心’、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之江教育广场、宁波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专区”等线上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研发遴选优秀案例,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将资源供给能力作为“五中心”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所有校外引进人员进行专业资质或从业资格查验,开展违法信息查询,定期考核评估服务情况。对进入校园的课后服务课程和任课教师进行公示、监督检查、日常动态跟踪和评估。引导学生和家长通过素质教育平台“一查四找”功能,对学生成长开展精准指导。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力度,积极推进教育共富。

(三)服务保障再优化

8.提升教师水平。强化课后服务专题的教师培训,让更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研究出台课后服务教师培训细则,提升教师课后服务供给能力和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能力。优化师资培训方式,积极引进“蒲公英计划”等各类公益性、艺术类师训内容,提升课后服务师资层次。杜绝长时低效课后服务,允许学生不参加夜间课后服务,鼓励家长开展夜间亲子交流活动。

9.创新评价机制。建立长效机制,选树课后服务优质示范校,2023年评选首批10所课后服务优质示范校,到2025年共评选50所市级示范校。对课后服务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在绩效统筹部分予以奖励。实施课后服务育人成效反馈制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统筹管理。

10.进一步规范收费及取酬管理。学校课后服务必须始终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市教育局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根据全市实际情况对课后服务收费加强面上统筹指导,具体收费标准由县(市、区)教育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确定。加强课后服务费用监管,实现对校内非学科教育培训的资金管理,可以通过宁波市课后服务管理平台统一线上收取,也可以纳入财政资金监管或由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取酬,具体取酬标准和细则由各地人力社保、财政、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对引进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项目参与人员的劳务费或课程资源购买费,学校可按购买服务协议约定整体打包支付。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重新定位课后服务价值作用,切实将课后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班子要专门研究课后服务内容、方式、评价等环节,制订针对性强的课后服务优质方案,设计好开展课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课后服务工作发挥应有育人功能。

(二)加强过程督导。建立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与考核评价。实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课后服务全覆盖,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考核评价等多个专项督导工作,严格实行课后服务全过程跟踪管理,全过程实时指导,督促学校落实课后服务工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将学校开展校外课后服务能力,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指标之一。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调研与检查,确保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定期组织课后服务教学观摩和专题研究活动,加强课后服务实验(示范)区和实验(示范)校建设,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宁波课后服务优质工程走深走实。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