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把研究课堂作业提效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重点举措。学校联合区域内六所学校组建校际合作联盟,聚焦如何规范作业、怎样精编精选作业、二次批改作业如何提效等问题,开展校际合作视域下作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构建“1+N”作业新模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实现作业优化,使作业更优质、更有效、更有趣,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一、“1+N”学科“周作业”,让作业“瘦”而有效 “1+N”学科“周作业”即 “基础+弹性”的分层作业模式,兼顾学生个体化差异,使作业分层、有效作业真正落地。 学科团队在充分教研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基础”“发展”“创造”三个层次的周作业,注重在夯实基础、提升技能、拓展思维三个层面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在为学科作业“瘦身” 的同时保证作业更有弹性、有质感,让学生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实现不同的跨越。 二、“1+N”全学科主题作业,让作业“活”而有趣 “双减”政策之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得轻松有效,更要注重拓展有趣而又有灵魂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这里的“N”就是指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求设计的体现学科融合的形式多样的主题作业。学校凝聚全学科教师之力,开展全学科碰撞,努力寻求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点,精心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为学生提供平台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1+N”的作业实施近一个学年,在每学期学生及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及家长感受到作业负担减轻了,学校的作业实际合理而有效。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着课外阅读、自由运动的快乐。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周作业”的设计、反馈、调整与实施,大大提高了老师们对教材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并由此促进了命题能力的提升。全学科作业的实践探索同样使教师们更进一步意识到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更关注学科间的融合与碰撞。 学校作业管理制度实施及创新的做法得到了区教研室作业管理专项调研小组的充分肯定,对学校语文组的作文教学设计与评价反馈的创新做法给予赞赏,认为非常值得作为课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并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