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催生和带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能胜任新时代要求的健康养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才也逐渐成为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以一线养老护理员为例,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之巨。据省民政厅浙里养智慧养老平台最新数据,目前,我省持证养老护理员共3.6万名,其中35岁以下仅2609人,本科及以上仅897人。
而在宁波,将近5000人的持证护理员队伍中,35周岁以下仅719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96人。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仍是养老行业稀缺资源。
机构里来了一位00后,充满了惊喜也充满挑战。
出生于2002年的林娉婷来自温州,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2023届的学生,目前已在江北慈城步韬益寿院实习了三个月。这里的护士岗、护师岗、社工岗,小林都已经全部轮流实习过了。在家里,林娉婷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在这里要给老人提供各类日常照护、老年康复以及健康管理等服务。20岁的她坦言:“这里充满了惊喜,也充满了挑战。”
小林在给老人进行手指按摩
小林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她在益寿院里照顾的第一位老人,大家都叫她邬老师。邬老师今年97岁,精气神俱佳。她每天坚持背诵英语,会娴熟地使用智能手机,常常跟着手机里的小视频,一起做手工。这让小林非常震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这么时髦。每天为邬老师量血压、测血糖、提供健康指导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和邬老师聊天,邬老师的自律、开朗达观,让她受益匪浅。
在护理楼,小林碰到了一位不好好吃饭的老人。每次喂她吃饭,她要么不吃,要么吐出来,急了还要打 人。有好多次都把小林气哭了。生气归生气,但小林冷静下来还是和同事一起想办法,尽量地哄着老人吃饭。老人喜欢吃甜的,她就准备甜食,老人喜欢吃石榴,她就给老人吃的饭里埋好几颗石榴,哄着老人找“宝藏”,顺利地把饭吃完。
对于小林而言,这还不是三个月里她经历的最大挑战。
有一位患脑梗的爷爷神智不清长期卧床。小林要和老师一起给他喂食,每天5次将食物剁碎,做成流质喂给老人吃。还要根据定期检测的营养数据,给他进行合理的营养调配。因为老人长期卧床不动,食物并不容易消化。为了方便他排便,小林就和师傅一起给他使用开塞露,用开塞露也没效果,就只好用手抠采用人工取便技术。
这对于20岁的姑娘而言,确实很难接受,但小林却非常平静:“我就是学的老年人保健与管理,这样的情况以后会经常面对,但我也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具备丰富的一线照护经验,从而较快晋升到管理层。”
当问及这3个月的实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小林动情地说:“每天给老人提供健康照护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皮肤、身体技能在逐步下降,这让我非常心疼。我虽然是00后,但我会用自己的细心与爱心,照顾好他们,让他们的晚年多一点温暖。同样的,我也会把这份贴心的爱送给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他们得到晚辈更多的关爱。”
担心家人的健康,00后选择了这一专业。
小林就读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内唯一一家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
据该校健康服务与康养学院副院长、该专业专业主任李爱夏教授介绍:目前该专业已经有4届近150位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是100%,对口率也接近80%。很多学生在具备一线操作经验后,因为兼具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快被各个养老机构提升为区域主管乃至更高级别的管理层。在该专业前4届毕业生中,就已经涌现出数十名年轻的院长、副院长或部门主管。
李晓瑶在实操课上
今年19岁的李晓瑶,老家在四川省峨眉市,从小在温州长大。晓瑶说,选择这个专业主要还是因为家人。“我的妈妈患有慢性高血压,需要每天服药。奶奶和外婆也年事已高,有不少健康方面的困扰。我希望学完这个专业后能够帮助到家人。”
晓瑶说,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她与奶奶外婆的聊天内容主要是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很少涉及与健康相关的话题。“然而在学习了这个专业后,每次与家中长辈聊天,我都会询问她们最近的身体状况,劝导她们不要讳疾忌医。”
对于自己的未来,晓瑶希望能够去一些针对身体欠佳的老年人开设的养老机构工作,去照顾那里的老年患者,同时也可以锻炼我自己的操作实操技能和沟通能力。
18岁的郑列高是专业班上为数不多的男生,外表特别阳光。说起对这一专业的选择,他说自己曾对养老行业抱有比较大的偏见:“我一直都觉得与老年人沟通很困难,养老行业也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行业。但通过几次实践,我发现与老年人沟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小郑说,通过几次志愿服务,他发现,很多老人家也非常愿意与他们这些年轻人交流:“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平时比较寂寞吧。”
除了掌握护理知识,关注老人心理更是要学习的技能。
为了这帮孩子能早日胜任养老机构未来的服务工作,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护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老年健康照护技术、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失智失能整合照护技术、老年康乐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老年沟通技巧等。
其中,如何给老人策划活动和老人进行有效沟通是重中之重。每个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入社区、养老机构,和老人一起活动。
10月25日,一场特殊的行前准备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展开。来自台湾的老师林婉玉教授带领着养老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十几位学生,共同预习梳理第二日养老志愿服务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在来宁波之前,林婉玉曾在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工作25年,任银发创意系主任。“我目前主要负责的教学板块为老年沟通技巧、老年康乐活动策划组织、老年服务事业管理和老年护社工。”林婉玉介绍。据她表示,目前我国的养老结构主要呈9073模式,即90%在家,7%在社区,3%在机构。目前养老行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于机构,但随着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养老专业毕业的人才进入这一领域,而这也是开设这些课程的意义。“比如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与老年人沟通才能获取他们的信任,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习的。”
林婉玉和学生们一起行前准备
与大众所理解的端茶送水“养老”不同,在林婉玉的课上,细致一词可谓是贯穿始终,不仅表现为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注,更体现在对老年人心理与情绪的照料。
“还记不记得我们面对长者时要称呼他们什么?对,叔叔阿姨,只有他们的孙辈才可以叫他们爷爷奶奶。”在课程的一开始,林婉玉便向同学们强调,面对老年人时,一定要注意称呼。“称呼虽小,却是与老人沟通的重要一环,一个得体的称呼能够有效打开老人心防,与他们迅速建立信任关系。”随后,林婉玉解释道。
除了称呼,对老人的祝福也包含大学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该怎么祝福才能说到他们的心坎儿上?针对这一问题,林婉玉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讲解。
在课程当天,恰好是一位女生生日,林婉玉将她邀请到台前,带头为她唱生日歌。歌声结束后,林婉玉也趁机抛出问题:“如果在志愿服务中遇到了八九十岁的长者过生日,我们应该怎么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很好,长者都快接近100岁了,千万不要再说长命百岁。”
作为在养老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专家,林婉玉为老年人所策划的活动也打破了常规的养老理念,更侧重于互动性与趣味性,采取了手工与音乐的形式,组织一些简单但不乏乐趣的活动,并带领老年人参与其中,在锻炼他们身体机能的同时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