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进行科学评价?这场活动让老师们“脑洞大开”

近日,在“浙江省项目化学习展示月之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专场活动中,宁波市翰香小学副校长柴曼丽分享了《指向通用素养培育的学评量规设计与应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了现场的老师们。

当天的展示活动在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举行,来自省教育厅教研室、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杭甬两地多所学校的老师和专家们,分享了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书育人的内涵和质量观已经发生了改变。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也因此,项目化学习在当下的中小学已不是件新鲜事,各校都在普遍开展。那么,问题来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是通过量化评价来界定学生,而项目化学习通常采取团队形式,学生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经历,以及交流研讨的过程是难以量化的,却演绎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对这些难以量化的学习行为,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

现场展示的正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杭州市余杭区绿城育华亲亲学校和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的老师做了观点报告,海曙区外国语学校、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宁波市实验小学、宁波市翰香小学、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的老师们分享了目标模型、任务设计和量规设计等。

“表面上看,沟通能力似乎是一种能说会道的本事,实际上它包罗了言谈举止等多种行为的能力,声音、眼神、动作、语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的效果。孩子们随时可以记录“我喜欢谁的发言,因为什么”“我喜欢哪一句话,因为什么”等,这种实时记录的评价,表达的是孩子们内心最纯粹的感受和体验,也是最为公正的评价。”柴曼丽介绍了她在团队合作能力的量规设计、沟通能力的量规设计和批判性思维的量规设计中的种种探索。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紧贴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它不仅针对学生知道什么,还要看学生能做到什么。传统的依靠纸笔测评的单一评价方式已经过去,每个不同的学习项目都要有不同的评价方案,老师们需提高对各类评价方式的认识,基于学业目标设计表现评价任务,学会整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狄海鸣说。

这些分享让很多一线教师开拓了思路,现场聆听的老师们纷纷拍下展示的PPT,在直播讨论区,有教师留言“非常精彩,对我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也有教师说“想看回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