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象山县塔山幼儿园 拉盐花、推盐、收盐……孩子体验生活的“咸”

孩子们在推盐。 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林燕)我们每天吃的盐从哪里来?海水真的可以变成盐?近日,象山县塔山幼儿园的孩子们带着这些疑惑,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花岙岛,探索古法晒盐的奥秘。

来到晒盐技艺非遗传承所,小“盐”究生们眼前仿佛打开了探索“盐世界”的知识大门。在活动负责老师严盼盼的讲解下,孩子们知道了海盐晒制是以海水为原料,利用滩涂、结合日光和风力曝晒、蒸发、制取饱和卤水,进而结晶制取原盐的传统手工技艺。整个晒制过程有十几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

“原来盐是这么来的啊。”小朋友们直呼不容易。“我们象山的制盐历史非常悠久,曾是响当当的‘贡盐之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场逐渐消失,花岙岛是全省现存唯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海盐晒制技艺基地。”严盼盼说道。

听完讲解的孩子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体验一把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技艺。于是,穿雨靴,拿工具,小盐农正式上场劳作。

“老师,我想去拉盐花,那个很有趣!”“我要去推盐,把盐堆得像小山丘一样!”他们有的拉,有的推,干得特别起劲!但还没过一会儿,孩子们就渐渐“泄气”了。

“我的手有点酸啦,都出汗了!”彩虹七班的柯淏文小朋友刚说完,就放下了工具,在一旁休息。通过亲自体验,孩子们都发现了看似简单的晒盐过程其实并不简单,手工晒盐需要烈日下进行,又闷热又辛苦。“原来一颗颗小小的盐晶,包含了盐农伯伯的许多智慧与汗水。”柯淏文说。

象山县塔山幼儿园园长张瑞玉表示,这次沉浸式的制盐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当孩子们看过的风景足够丰富,大脑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就会更加多元化,不管是对地域差异还是文化差异,都会有更大的包容度,从而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宽广,内心变得丰盈。”

《现代金报》2022年10月28日第A7版:缤纷校园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