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教育局,大榭开发区社会发展保障局,宁波国家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宁波杭州湾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各有关学校(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双减”精神,推动办好承上启下的初中教育,实现补短提升、填谷造峰,进一步促进全市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宁波市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教育局
2021年12月6日
宁波市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行动计划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初中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我市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标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新定位,按照“补短提质”的总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我市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初中教育,整体提升我市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1/3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1/3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建设成为现代化学校。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县域内初中学校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小于0.30,初中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明显增强,初中学校的整体社会认可度、群众满意度取得较大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初中提升培优行动
1.推进薄弱学校补短提升。各地以农村初中为重点,确定区域内1/3左右的初中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研培训等方面建立补短提升的刚性指标,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做好年度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县域内初中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至2025年,所有相对薄弱初中与优质初中结成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丰富名校集团化形式,鼓励城区连片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鼓励发挥高中特色建设的资源优势,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
2.开展试点学校培优创建。各地将区域内1/3左右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学校,确定为具有优质教育教学特色的典型示范校,在2025年前建设成为现代化学校。各地按照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好年度创建计划,引导学校建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和现代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学习方式变革、学习空间打造、智慧校园建设和组织管理优化等方面协同创新。
3.改善初中办学条件。根据宁波常住人口适龄学生数量增长的趋势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优化初中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扩大初中教育资源,到2025年完成新改扩建68所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步降低区域内户籍新生预警的初中学校数量。新建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42个班级,严格控制班额,防止出现新的大校额学校。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加大对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学校经费支持力度,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常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仪器足额配备,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二)实施师资力量提升行动
1.配足配好教师队伍。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以县域为单位,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对于教师满编,但确需新招教师改善结构的学校,调剂使用周转池编制。选优配强初中校长,鼓励名校长、高中学校管理骨干交流到初中任职,推动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初中任校长。建立健全薄弱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先安排、调配优秀教师、师范毕业生到校任教。至2025年,各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位名师。扎实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扩大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教师招聘等方面的权限,建立初中学校自主选人用人机制。
2.提升教师能力水平。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综合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实际,统筹安排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深化“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带徒”项目建设,加大初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带。完善初中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优化培训内容,加大学科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明确校本教研具体要求,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开展教师执教能力培训,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有潜质的农村、乡镇初中校长参加培训,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形成有利于优秀校长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
3.完善教师激励体系。优化教师岗位晋升机制,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教师在教育集团内由“名校”流动到“弱校、新校”可视为支教经历。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机制,鼓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三)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
1.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有序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建立和完善分层走班管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精准教学、城乡互动教学,探索初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进“轻负高质”教改实验学校建设,组织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定期举行教学成果展示及经验分享会。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建设一批市级高质量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2.加强初中教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员队伍建设,探索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加大教研员讲授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到初中学校参加听课和教研活动的力度。50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薄弱初中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采取定点定人联系方式,各地教科研部门不同学科教研员组成联系组,每组长期联系1-2所薄弱初中。市级教科研部门骨干力量定点联系区县(市),帮助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加大对初中教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于课堂的教学视导。
3.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健全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及监测体系,建立市、县两级监测机构,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艺体素养、身心状况以及家长满意度纳入监测内容。继续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和音乐美术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增加监测样本数量。深化教育质量监测和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结果运用。
(四)实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行动
1.坚持五育并举育人。整体规划育人环节,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突出德育实效,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改革育人方式。从课程体系、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多元育人平台,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特色,推动初中生学习和体育锻炼、审美提升、劳动实践协调发展。加强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等管理,深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深化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将学习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使用的智能化水平,拓展评价结果应用领域。
2.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大力推动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推进STEAM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3.提高作业和课后服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统筹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和难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享,鼓励设计和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丰富拓展性课后服务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在确保初中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基础上,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规范开设晚自习和周末校园开放服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活动列入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间,并发挥教师特长和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彰显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行动
1.落实“小升初”政策要求。落实初中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办法。合理划分学区,探索实施大学区和多校划片的初中招生管理模式。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大力推进随迁子女积分量化入学。
2.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分类型、可选择的初升高考试招生制度,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探索招生名额分配到校与分配到班相结合的办法,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定向分配比例逐步提高到70%,并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倾斜。建立初中、高中一体化特长生培养机制,改进特色普通高中自主招生。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加强初中教育,着力解决初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地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承担起辖区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统筹布局规划、经费保障、运行管理,落实教师配备、工资待遇等要求,把提升初中学校办学质量放在当前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首位。
(二)明确任务,有序推进
各地加快出台实施以补短提升、培优创建为重点的加强初中教育行动方案,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部门。要深入做好排摸调研,统筹规划相对薄弱学校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列入补短提升行动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初中学校要给予特别关注,组织专家开展诊断分析,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一校一案”,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考核要求。要充分发挥深化课改基地学校的作用,引领区域内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各地的行动方案须在2022年1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各初中学校也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本校发展提质方案,落实各项提质工作任务,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三)强化指导,定期督导
各地教研部门要成立初中学校提升专家指导小组,定期进行工作指导。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性评价制度,开展年度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要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初中学校提升行动纳入责任督学范围,进行督导。市教育局将对列入补短提升行动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初中学校进行定期评估,有关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县(市)年度目标考核。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和挖掘加强初中教育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借助新闻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宣传和推广初中教育改革实践成果,引导家长和社会关心、支持初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共识和合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