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双减动态
助力教培人员转岗再就业 宁波校外培训治理亮“实招”

  


  近日,宁波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引发了各界关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培训行业从业人员面临重新选择,着眼相关人员再就业的现实需要,宁波市举办“2021年‘甬抱未来,职等你来’暨‘双减’教培从业人员再就业招聘会”,力促“教培”从业人员顺利分流,保障校外培训机构平稳转型。

  


  此次招聘会吸引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诺德安达学校、赫德实验学校等21家院校机构参与,提供校长助理、学科教师、课程顾问、招生经理、教务等100多个就业岗位。为了提高岗位匹配度,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市人社局广泛调研,提前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并进行“一对一”人才定向邀约。据悉,此次招聘活动吸引近200位“教培”从业人员进场洽谈,线上直播带岗观看量超30万,共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8个,实现了供需两端对接与就业的双赢。

  暑期以来,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宁波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政法委等部门综合施策,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预收学费监管,给家长一颗“定心丸”

  2019年,宁波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市级校外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简称“甬信培”),市教育局联合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银保监局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办法,依托“甬信培”探索实施成本预拨、计次消课、隔天划算的培训收费模式,加强预收学费监管,全力防范和有效遏阻“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监管办法”要求进入“甬信培”平台的培训机构开设预收学费的唯一专用监管账户,该账号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培训机构授权的存管银行对预收的学费进行监管,资金拨付与授课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

  该预收学费监管方式2020年在海曙区试点获得明显成效,现正全市范围有序稳妥推进。目前,“甬信培”已升级为省级平台“浙里培训”,并于全省推广。

  培训广告清理,还“视界”一片清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双减”文件精神,切实减轻义务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宁波市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广告集中清理整治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刊登、播发的校外培训广告,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的商业广告活动,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的广告以及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广告清理持续半个月,宣传部、网信办、教育局、科技局 、公安局、住建局、综合执法等部门按照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减负的良好氛围。前期,为配合“双减”政策落地,宁波市还开展过中小学校周边文化市场“护苗”专项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网络空间,防范中小学生业余时间回流进入校园周边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文化场所,为广大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训课程审查,和“打擦边球”式扯皮说“再见”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如何划分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争议不断,也有部分培训机构“钻空子”“打擦边球”,导致综合整治中“卡脖子”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的通知》。目前,10个区县(市)按计划全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大榭、高新区和杭州湾新区分别纳入北仑区、鄞州区和慈溪市审查范围。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学科鉴定材料,包括培训课程、教学资料及其编写使用说明等进行审查,按照专家个人审查、集体审议的程序,最终形成专家组意见,撰写审查报告后报属地教育局。宁波建立市级学科仲裁鉴定机制,凡区县(市)无法认定的,由市级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作最终仲裁认定。

  大数据动态防控,给风险管理戴上“安全帽”

  为确保“双减”政策平稳有序推进,宁波市教育局全面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风险排查,筑牢风险防线,做好监管工作。各区县(市)教育部门通过座谈、问卷、实地督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机构的经营状况,根据培训机构类型、规模、当前学生数量、收退费情况、矛盾纠纷、网络舆情、信访投诉等因素,分成红黄绿三码,其中红码为高风险,黄码为中风险,绿码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实行“三色”风险等级动态防控,相关风险排查结果与政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共享。

  与此同时,加强风险研判和应急处置,制订突发事件防范应急快速处置预案,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突发事件现实危害程度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不同等级的响应机制。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