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双减动态
宁波鄞州区:提升教学质量促“双减”

“传统的大书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轻巧的‘精灵小布袋’。”下午放学时分,宁波鄞州区东湖小学的学生们迅速整理好当天的书本和作业簿,背上小布袋走出教室。

宁波鄞州区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双减”工作的扎实基础,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通过课堂、课程、作业、作息等综合性改革,营造轻负高质的教学生态。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我觉得陶艺很有创意,能让手指变得更加灵活。”东湖小学303班的林子尧参加了学校课后服务推出的菜单课程,几节课下来,他对陶艺的制作有了初步了解。

东湖小学推出了“1+X”课后服务课程,围绕“X”菜单课程,全校共开出了12项课程,19个体艺托管班,包含书法、机器人编程、无人机、足球、车模等。此外还通过外聘开出了36个体艺拓展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东湖小学的运动类课程特别受欢迎,篮球形成了100多人的梯队。羽毛球课程一经推出,就有300多人争相报名,最终因场地限制招收了60多个学生。

鄞州区在22年历史的“四点钟学校”品牌基础上,小学采取“基本托管+四点钟学校”模式,校均开设30个社团课;初中实施“托管+晚自习+周末开放”模式。根据相关统计,课后服务使10.3万中小学生受益,参与率达85%,参与教师占比93%。

“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确定了“小学阅读+”“初中体育+”的课后服务策略,校长陆琦介绍,该校教研组、备课组以学生放学前能够上交所有作业为作业量管控依据,探索开展自选作业。试行一个月后,90%的学生都能在离校前上交所有作业。

“联合教研促使教学管理、思维方式、教学观念都发生发生了变化。”横溪中学校长程思傲介绍,该校与宁波市第七中学组成了教育集团,教研共同体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在即将开启的 “周六校园开放日”,该校计划利用集团校的优势引进优质的科技资源,丰富课后拓展内容。

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精灵小布袋’ 替换大书包是学校‘轻负高质’的一个体现。”东湖小学教务处王勤燕老师介绍,该校在三—六年级每周一次开展分层作业,分为基础、拓展、提高三种题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区进行选做。

“分层作业对老师精编精选作业提高了要求,需要增加思考,进行精准分析,提高命题能力。”东湖小学校长陈兵说。

“女儿基本能在校内完成作业,当场批改完。”对于作业的精简,该校606班张蔚然的妈妈深有体会,“双减”后女儿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晚上可以和小区的同学一起交流,周末打羽毛球、画画,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鄞州区按照“分段定量”“分人定责”的原则,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和作业调控机制,确保作业总量不超标、作业结构更合理,鼓励分层布置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塘溪中学本学期开始在初三试点精准作业项目,该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动教学与作业的应用融合。该校以“作业精选”为根本,打造校本题库和作业单;以“作业精做”为依托,科学布置分层和靶向作业;以“作业精讲”为抓手,及时反馈作业的批改数据,发挥作业的价值效用。

“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精编校本题库,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参与该项目的语文老师刘婵娇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给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及评价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鄞州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面对这些变化,要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作业管理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双减”之后,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课程的需求更为迫切。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整合原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外资源,激活校内资源,构成了“内引外迁”格局的课程链体系,涵盖近百门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需求。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倡导“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该校在备课中体现“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打造轻负高质的课堂。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做全面、综合的考评,并结合实际学情,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主阵地的地位愈加凸显。”鄞州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楼军浩说,该区将通过共享教学素材,提高备课效率,推动作业校本化,建设学校资源库等举措,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中国教育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蔡微波)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