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新闻>本地信息
赓续千年文脉,书写教育华章——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正式命名为“应麟书院”

  为进一步贯彻“开门办教育”的方针,让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事业和学校创办工作,2019年10月27日,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发起校名征集活动,征集活动期内学校共收到线上线下有效投票3000余票。

  2020年10月12日,基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思考,结合群众投票、专家评审,经局党委会研究确定,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正式命名为“应麟书院”。

  “应麟”二字浓缩的内涵与寄寓的教育理念丰富而深刻:

  “应麟”寄寓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需要

  “应麟”二字源自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

  王应麟 (1223年~1296年),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王应麟重视童蒙教育,他基于童蒙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治国贤才”。王应麟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是国之将来,在于教育和人才。故而,除了撰写注重考据的学术著作外,他还分外关注地方的童蒙教育的发展,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编著了多部有关童蒙教育的著作,如《蒙训》七十卷、《小学绀珠》十卷、《姓氏急就篇》二卷、《补注急就篇》四卷。王应麟锦心绣口《三字经》,依然代代相传。

  在知识教学上,王应麟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小学绀珠》中,大量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等17类综合实用的知识,便是为了教孩子以实学,在科普知识的氛围中识得天地万物之名数,培养博纳万物、学术经世的意识。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也以他的精神之脉反哺桑梓故园。“应麟书院”将传承与延展应麟文化,着力创建理念与格局相成、时间与空间交互,课程与课堂同构、教师与学生共生,功能与文化互融、建筑与园林相映的多维办学格局,为鄞州学子打造出宁波市一流、浙江省领先、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兼具本土特色、富有教育与文化影响力的书院式初级中学。

  “应麟”寓意赋予教育新内涵

  “应麟”寓意美好。“麟”在传统文化中既是祥瑞意象,又喻德才兼备之人,“应麟”蕴含着对于人才培养的美好愿景。学校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应麟”寓意进行合理阐释,并由此赋予育的新内涵。

  做扎根的教育

  学校办学,既扎根传统,又指向未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所担负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秉持教育初心,追寻教育理想,不负使命,为党为国培育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学校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合理成长;倡导差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然成长;倡导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激发创造的热情,让学生人人成才,人人成为创造之人。

  “应麟”——“鄞州引领”

  钟公庙二中位于鄞州核心城区,依托着灿烂的地域文化。

  自秦时独立设县,鄞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本土文化便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一千年前,王安石在鄞县兴学办教,南宋词人吴文英、学者王应麟、史学家万斯同和全祖望都在鄞县留下了历史遗迹,现健在的鄞州籍两院院士多达20人。从古至今,重教的传统,一直深植于世代鄞州人的血脉中,日夜不息的朗朗书声,成为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的时代回响。

  以“应麟书院”命名突出学校所属地域,“应”与“鄞”谐音,突显“鄞州品质教育”元素。“麟”与“领”谐音,代表学校传承先贤王应麟思想文化之脉,发扬光大“义乡鄞州”之文化精髓,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着眼“品质教育、学在鄞州”定位和目标,育立志报效祖国之人,育成才成器之人,育笃学笃行之人。

  扎根传统的同时,书院将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铸造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互相交融、彰显特色的一流教育品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