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作客《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

  • 访谈主题: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作客《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
  • 本期简介:2020年第十一轮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大幕启动,为了让市民朋友充分了解各市直及部省属驻甬有关单位今年工作有哪些亮点,FM92宁波新闻综合广播特推出“92民评之窗巡礼”专栏,邀请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和大家倾诉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
  • 嘉宾简介: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
  • 访谈时间:2020-11-04

文字实录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宁波人民高度关注。近年来,市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职业教育协同卓越,终身教育开放便捷,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国际教育开放合作。201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个率先”目标——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现代化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宁波要在全省率先实现,这一目标擘划了宁波教育的未来。

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今天的对话从哪里开始?

教育关乎国运民生,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想,我们今天的对话不妨从教育民生服务这个角度开始。

历史上,宁波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高地,历来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宁波作为三字经的故乡,很早就形成了重视初等教育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宁波在全国率先普及了义务教育,又进一步提出实现高标准的义务教育。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以江北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启动区为抓手,引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把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三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教育优先规划、超前规划、联动规划机制,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产业、城市建设等专项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优先安排教育。2017年底,我市所有区县(市)全部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的“满堂红”;2019年10月,我市江北区接受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成为全国率先通过评估的二个区县之一。

公民同招政策今年在宁波全面实施,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何要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实施情况如何?

宁波“公民同招”政策是根据三方面的要求制定的。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要求。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即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同年7月29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对正确处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关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等方面提出要求,并要求各地在2020年将相关招生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同时,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20〕6号),进一步明确了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要求。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是当前义务教育需要着力破解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义务教育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主要来自于校外培训,而校外培训的重要动力是争抢热点民办学校的入学机会。无序的跨区域“掐尖”招生,加上个别民办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推动“培训热”“竞赛热”,加重了学生的校外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正确处理公办民办学校关系就是落实中小学生减负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是优化教育生态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不注重内涵发展,主要依赖优质生源打造所谓“名校”的现象,打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甚至严重冲击了公办学校的办学。规范招生秩序,对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意义重大。

公民同招政策在我市有序推进。去年底,我市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开始起草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方案。省教育厅发布招生方案后,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征求各区县(市)意见,也多次向省教育厅交流沟通,并和周边兄弟市教育局保持密切联系,尽量保持政策尺度、出台时间等相对统一。5月中旬,我市与杭州、温州等地同时对外发布招生政策。8月底,各地陆续完成招生工作。公民同招政策在我市的实施情况总体平稳,社会反响较好。下步,我局将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要求,结合宁波实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

市教育局直属普高办学质量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进一步推动市教育局直属普高高质量发展?

前段时间,我们专门召开了市教育局直属普高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提出了提升直属普高办学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再部署再要求。推动直属普高高质量发展带动宁波整体普高质量。

对学校来说,首先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上构建“宁波教育新发展格局”。去年,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行动计划有三大项目,第一个是关于1122特色升级工程,现有普高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次是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把特色做强,推动普高分层办学转变为分类办学,构建普通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第二个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落实在教师、落实在教材、落实在教法;第三个是校际协同发展工程。在具体落实上,各校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一是特定的治理方式,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特色化办学支持体系,既符合中央要求,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二是特殊的育人方式,加强顶层设计,紧盯课堂和教学关键环节,进一步因材施教。三是特色的办学成果,以高分报表体现,全过程质量监测,通过“一校一策”,切实提升普高的办学质量。

下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中考中招改革,加强招生行为的规范管理,加大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力度,建立普高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市教育局将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并对资源向特色办学倾斜,激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是否畅通?长学制培养是否完善?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学生毕业以后除了直接就业以外,升学的通道也越来越畅通。

一是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合计18833名学生毕业,进一步升入高校的毕业生数为12604人,达到了66.9%,高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其中有1000余名学生升入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省内一流高校。比如今年甬江职高美术班,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2020年,3+4中本一体化培养持续推进,共招生191人;3+2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在甬招生5802人,这两项招生数就占到了全市中职学生招生总数的22.3%。

二是普职融通培养。宁波从2013年开始进行普职融通试点,目前,有14所中职学校25个专业与21所普通高中合作开展普职融通试点。从实施效果来看,家长、学生、学校均比较认可。2020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普职融通培养学生的政策,全市中职学校合计招生普职融通班1120名学生,这部分学生将在中职学校就读一学期后,接受联合办学普通高中选拔,符合条件的转入普通高中就读。

三是1+X复合培养。1+X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拥有多证书的中职毕业生在职场上非常“吃香”,为此,我们加大了1+X复合培养的力度。2019年,中职学生获得资格证书的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全市中职学生综合就业率达99.51%,近10年,全市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5.2%。此外,我们还在中职学校中探索长学制培养,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合建荷池校区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通道持续拓宽。

高水平大学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市正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能否介绍下目前的进展?接下来还会有怎样的举措?

目前,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6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继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协同创新等三大战略以后,出台《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推动在甬高校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办学水平。宁波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双高计划”,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继续在中外合作大学中走在前列,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服务能力,实施高校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57个市级重点学科、86个重点专业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成功探索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改革,推进试点城市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能力。我们实施“四名引进”工程,汇聚优质资源。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共建研究院(研究生院)。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引进力度,通过提升存量、引进增量,优化高校层次结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与宁波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我市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显得比较特殊。就当前而言,国内疫情出现明显好转,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请谈谈如何做好疫情常态化条件下校园防控工作?

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我们目前的头等大事和主要工作,一定要严防死守。中小学、幼儿园将继续实施校园封闭式管理,继续做好疫情“每日一报”、“零报告”工作,及时排查掌握全体师生的健康状况。另外要继续抓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严格按照学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制定各校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妥当处理师生发热等情况,特别是要做好学生缺课缺勤的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状况,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现在成效如何?

2019年以来,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一系列政策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形成了“审批许可+信用监管+风险防控”三位一体治理新模式。我们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全市1689家培训机构在我们“宁波民办教育”网都建立了档案,可以查询到基本信息。有培训需求的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前,可以登录网站查询其是否是教育部门审批的正规培训机构。希望培训机构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科学、艺术素养教育,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下一步,市教育局的工作如何安排?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全党全国人民擘画了今后五年乃至2035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总体目标,明确了现实路径。宁波教育系统将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快制订教育“十四五”规划,服从服务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更多教育民生实事,努力让宁波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里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将致力于为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我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监督宁波教育的各项政策和举措。

书藏古今,文明因为有了教育传承而恒久;港通天下,城市因为有了教育支撑而璀璨。宁波教育人将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图文报道

2020年第十一轮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大幕启动,为了让市民朋友充分了解各市直及部省属驻甬有关单位今年工作有哪些亮点,FM92宁波新闻综合广播特推出“92民评之窗巡礼”专栏,邀请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和大家倾诉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第十九期对话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