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宁波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镇海举行,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劳动教育推进工作。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陈伟军参会并讲话。各区县(市)、功能区教育行政部门,直属学校及部分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市劳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正更加深入地渗透到我们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知中。但也存在着诸如覆盖面不广、均衡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等问题。 会议提出,下一步要严格落实课程要求,宁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这些刚性要求各地各校一定要落实到底。同时,加大地方创新,组织学校教师、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等开展深度研发,推动实践经验课程化、教材化,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精品特色课程,并做好推广应用工作,整体提升区域课程质量。 “扫地扫的不是地,而是心地;立趣园种植的不是庄稼,而是生命……”现场,北仑区教育局、鄞州区教育局、镇海中学、慈溪市卫前初级中学、余姚市凤山小学、北仑区泰河学校、奉化区班溪小学、镇海区立人中学等单位分享了劳动教育经验,引起与会人员共鸣。同时,还举行了宁波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   奉化区班溪小学是典型的农村学校,这个学校将30余亩荒废山地建成了学校农事综合实践基地,并在校内建立了现代农业体验园,深入开展“农具精神”“节气礼俗”“农学科技”和“农事体验”。余姚市凤山小学立足“本草园”“蝴蝶谷”等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了独特的中医药劳动教育课程群。作为花园式校园, 镇海中学劳动教育开展也很有特色。校内历史遗迹众多,树木浓密,就保洁来说工作量非常大,但校内窗明几净,无论是地上的落叶还是篮球场的地板都整理地非常到位,学校将校园保洁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常规抓手,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做到了专业化、极致化。像这样的特色例子还有很多。 会议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劳动教育没有大小,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培养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劳动认知。各地各校一定要结合实际,加快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劳动教育模式,在劳动素养塑造和劳动技能培养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凝练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生动局面。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持续的坚持,不断的创新。比如有些中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打造中有意识地将劳动实践平台建设融入其中,建立了种植园、养殖场、手工艺工作室、志愿者活动等,也有些学校将学校的日常运行管理设置成一个个实践岗位。  会上提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将劳动教育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校园,依托区域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实践基地、非物质文化基地、手工业传习基地和新兴产业等资源,建立起开放共享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扩大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遴选具有劳动实践一技之长的教师充实到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劳动教育推进工作的重点。 会上提出,各地要广开渠道建立稳定的劳动教育兼职师资库,发挥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优势,指导和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并将职业学校为中小学开设选修课、职业院校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一批成熟的做法坚持下去。 同时,鼓励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劳动教育名师基地,积极开展名师带徒和校际交流活动,培育一批劳动教育骨干团队;要完善市、县两级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每年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提升教师育劳意识和育劳能力。  

当天,与会人员参观了镇海中学、镇海庄市(逸夫)学校劳动实践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