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专题>往期专题>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
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若为自由故——左联诗人殷夫

  殷夫(1910.6.11-1931.2.7),原名徐白,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人。他,既是一位无产阶级优秀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写下的作品,不仅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写下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

丹城中学的李易聪同学

讲述“左联”诗人——殷夫的故事

  殷夫14岁的时候,大哥徐培根把他接到上海读书。1925年,在上海民立中学就读期间,震撼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在殷夫等人的倡议和策动下,民立中学有一百多民学生把伙食费节约下来,支援罢工工人。五卅运动激起了殷夫献身民族、捐躯为国的崇高情怀,成了殷夫脚踏实地走向正义事业而献身的起点,照亮了他“光明的去路”。

  “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这个难忘的日子——润饰着一年一度...”《血字》这首诗是十五岁少年的内心独白,神圣的正义之火在热血沸腾的躯体中开始觉醒。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国共关系破裂,殷夫身份泄露,被捕入狱。三个月后,才由大哥营救出狱。

  出狱后,他进入同济大学预科学习德文。期间,在德国的大哥给他寄来德文学习资料:一本《裴多菲诗选》。殷夫爱不释手,将其中的一首诗翻译成中文,写在了封面。

  这首诗叫《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后来成了人人皆知的名言。

  殷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自己身上的缺点采取了决不妥协的态度。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错误,就坚决地克服它。

  当时,对于地下革命工作,殷夫多少还有些软弱,经过严酷的斗争,殷夫逐渐认识到“旧的阶级根性”的危害性;对于文化运动缺乏战斗的活力,殷夫更提出了措施:“到工农中去,并且要积极地做他们最忠实、最勇敢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呼吸,和他们一起斗争。”他不仅是写在纸上,而且是躬身力行的。

  1928年夏天,殷夫再次被捕入狱,随后又被他的大哥徐培根营救出来。当时,徐培根担任国民党高级军官,他为殷夫铺设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使殷夫选择了另外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路。

  殷夫毅然写下《别了,哥哥》这首诗,诗中写到:“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失去了哥哥的经济资助,殷夫一度流落街头。1929年初,是他最穷困潦倒之际。殷夫向以前的高小同学周宗文求助。周宗文给了殷夫三元钱,让他坐车去一个小学应聘国文教师。他来到路边,一下被两旁五颜六色的书籍吸引住了。在书籍面前,殷夫什么东西都可以淡忘,包括吃饭、睡觉。钱捏在手里,已经出汗了......当看到一本美国小说家克莱描写美国工人的小说《石炭王》时,他实在忍不住,掏出钱来买了一本,一元三角。手中捧着书,站在公交车上,殷夫是那样开心,那样激动。

  随后,殷夫与鲁迅相识,得到了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期间,殷夫在组织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出狱之后,他负责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继续革命活动。

  鲁迅称赞他说:“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31年1月17日,殷夫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不久后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杀害于上海龙华荒野,他与同时牺牲的柔石、胡也频等人,一起被称为“左联五烈士”。殷夫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