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专题>往期专题>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
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勤勉奋斗 捐资助学——应昌期

  应昌期,(1917—1997),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宁波市荣誉市民,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他一生勤勉奋斗,虽家财万贯却始终心系家乡,造福桑梓,办实业,办学校,建医院,矜矜业业,孜孜不倦。


江北区实验小学的陆子南同学

讲述应昌期的故事

  在宁波,有一位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的宁波帮实业家被大家传颂和怀念。现在的中城小学,就是他在1991年出资重建的。他是实业界著名人士,宁波市荣誉市民,应氏围棋计点制创始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20世纪中国围棋之父”的应昌期。

  应昌期是宁波慈城人,他自幼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念书过目成诵,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进入慈湖商校学习,后因家境贫寒,无力深造,于是赴上海统源银行当学徒。

  工作余暇,为补学历之不足,应昌期奋力自修英文、数学、图文、银行会计等学科,几年里学识大进。

  之后他碰上了第一个事业上升的好机会——福建省银行在上海招考三名高级职员,于是,他便以“同等学力”资格毅然报名,主考官看了简历后对他说:“你不符合报考资格,拒绝受理。”应昌期抗言道:“报考资格明明写着同等学力即可,而非同等学力,为什么不能应考?!”这下,主考官为之语塞,就批准他报考。

  结果,应昌期在考试中“连闯三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百余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最后被破格录取!此事在上海银行界曾一度传为佳话。

  1945年8月,应昌期入台湾银行供职,先后任业务经理、营业部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等职,最高峰时期,一人身兼五职,是银行实际上的当家人,而在47岁的时候,因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他毅然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台湾银行,凭着宁波人“赤手空拳闯天下”的精神,创办了“利华羊毛工业公司”,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年近半百学吹打”,紧紧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不久后成功上市。

  尽管在商界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应昌期一直魂牵梦绕着生他养他的家乡,1988年9月,在熬过近半个世纪的乡愁后,两鬓斑白的应昌期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慈城,百感交集,“泪眼相望,竟无语凝噎”,乡土乡音又一次唤起了他的爱乡恋乡情,坚定了他回馈桑梓的决心。

  在参观中城小学时,应昌期看到母校校舍破旧不堪,心中十分不忍,当即决定捐资140万美元重建中城小学。此后,他又分别捐资建造了“倡棋幼儿园”,“倡棋”意为倡导围棋,建校以弘扬中华国粹、推广围棋教育为宗旨,这也体现了应昌期先生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老一辈宁波帮心怀桑梓报效祖国,尽管已经是亿万富翁,但他们的勤俭务实的精神没有变,应昌期就是其中的一位。1994年,他投资两家企业、捐赠两个项目,来宁波参加庆典。

  仪式结束后,已是中午时分,应昌期和所有在场的领导一人一盒快餐,盒饭中的菜是简简单单的宁波家常菜,他吃得有滋有味,有几粒米饭从他的盒饭掉到沙发上,他居然一粒一粒的从沙发上捡起吃了下去。应昌期在家乡宁波的捐赠最起码有2000万元人民币,但在生活中,却依然简朴如斯,看不出丝毫的铺张浪费。

  晚年时,应昌期再三叮嘱子女,在家乡办实业的盈利,绝不带走,要全部用于当地办实事。他说:“我在宁波开厂不是为了赚钱,完全是为家乡做点事情。凡是在宁波赚的钞票,我一分也不会汇出去,将继续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宁波。”


  1997年8月27日,应昌期先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应先生最后一句话是“中国一定会富强,两岸一定会统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记挂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仍放不下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