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贤江
今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人,1895年4月11日生,逝世于1931年8月9日。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杨贤江一生把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促进人类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远大理想,他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挫折失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信念,勇于探索,顽强战斗,勇往直前。
杨贤江提出的“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是“国之瑰宝”,处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杨贤江的言论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宁波杭州湾新区世纪城实验小学的虞皓添同学讲述
教育先驱——杨贤江的故事
01 从小立志 刻苦学习
杨贤江出生在慈溪市长河镇一个穷苦的裁缝家里,8岁起,父母节衣缩食送他进溪山学堂读书,杨贤江读书非常认真,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一次,历史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把没有标点符号的历史教材《纲鉴易知录》读三遍,把另一本《支那通史》看二遍。
而杨贤江回去后不仅把《纲鉴易知录》圈读了十遍,还写了眉批与心得,那本《支那通史》也精读了二遍,又写了笔记。

(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


先生发现了杨贤江的细心和勤奋,他要求同学们向贤江学习,并问全班同学:
“这两本书有什么不同?”
全班同学肃静无声。杨贤江站了起来,对两本书的异同作了比较,讲得头头是道。先生感到十分满意。
杨贤江回答完问题,没有坐下,反而向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书,是日本人编写的呢?”
先生沉吟了一下,点点头答道:
“问得好!中国人要争气,今后我们会有自己编的历史书的。”
杨贤江这才满意地坐下。
02 辞职求学 勤俭生活
渐渐地杨贤江长大了,但因家境贫困,毕业后,杨贤江当了小学教员,然而他的内心却一直很苦闷。他对父亲说:“我准备辞去小学教员的职位,到杭州去读书。”
杨贤江解释说:“我只有小学毕业的程度,一下子就去做别人的老师,而对教育的基本原理,科学上的知识不甚明了。我这样去做老师,心中感到很惭愧,既误了自己,又误人子弟,不免成为教育的罪人。”
杨贤江的父亲,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还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儿子声泪俱下的内心表白,深深地感动了这位老裁缝。
(旧时农村风貌)
经过激烈的竞争,杨贤江进入了可以免交学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一年里,杨贤江用了家里带来的钱38元,其中缴学校讲义费15元,回家旅费8元,各种捐款、储蓄4元,配眼镜等4元,其余的才为日常生活费用。按当时的粮食价格计算,在农村要筹措38元钱,需要卖掉30担新谷,等于种10亩粮田的收成。

每当想起父母钱的来之不易,杨贤江就格外注重养成节俭的生活,穿的衣服只求清洁、整齐,从不追求华丽珍奇,节假日外出常常是步行来回,万不得已才坐车船。学校有一个小卖部,但是杨贤江除了一天定时吃好三餐之外,从来不吃零食,也从来没有到小卖部买过糕果点心。
03 潜心研究 笔耕不辍
立大志,苦修身,杨贤江就在这样的学生时代渐渐长大,192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脚踏一片星斗,手摇万里江山”,他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终于,在1930年2月,他写成了中国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揭示教育原理的著作——《新教育大纲》。他用自己的语言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前景!


杨贤江在序言中说:“这是本通俗的教育书,但绝不是本充塞着陈词滥调的教育书。这儿有些是新说,你若有志于教育工作,你便可以从这儿得到一点新武器!”
许多青年学生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杨贤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呕心沥血为党工作,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去世,年仅37岁。
杨贤江走过的光辉道路,正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思索、探求的必经之路;杨贤江的一生,是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一生,至今仍然光彩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