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宗汉(1884.3.30-1907.8.24)原名纯昌,字子畦,1884年生于现今的慈溪宗汉街道马家路村,幼年便受家庭熏陶,爱憎分明,一身正气。1902年进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潮,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6年1月东渡日本,积极从事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1907参加反清起义,然而起义失败后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遭被捕,同年8月24日被残杀在安庆狱前,年仅24岁。 慈溪实验小学的孙译茜同学讲述 勤学报国,风骨长存的先烈马宗汉的故事 童年的马宗汉喜欢听说书、看戏文,尤其喜欢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更是引吭高歌《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常以此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15岁的时候,马宗汉为了接触更广阔的天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告别了私塾生活,去到了余姚的达善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 
在余姚的几年,他饱览城里丰富的人文景观,感受到了“文献名邦”的底蕴,王阳明、严子陵、朱舜水、黄宗羲这样的“余姚四先贤”,他们的大智慧和大胸襟都深深影响着他。而后,对《申报》和《苏报》的阅读,更是给马宗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知的窗户。博览群书加上广阅报刊,他看到了当下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看到了列强辱国,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他深信时代急需变革,必将推陈出新营造一个新的时代。 

心中有理想,胸腔有信念,虽考取了秀才,他却因为无心仕途而远走日本。彼时,23岁的马宗汉与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们一起学习军事,寻求反帝反封建的救国真理。1907年的7月6日,起义枪声响起,马宗汉等一批革命党人,准备随时与清兵决一死战。起义一直从中午坚持到下午,很多人战死,马宗汉在群众的掩护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内,但清兵搜捕甚急,马宗汉不忍连累无辜百姓,从井内跃出,挺身上前说“我本为救民而来,岂可连累于民”,随即亮明身份而被捕。在狱中,马宗汉备受酷刑50余天,坚不吐实,同年8月24日被残忍杀害在安庆鹭鸶桥监狱前,时年24岁。  

英雄的血不会白流,先烈的正义和勇气都将唤起民族的觉醒和斗争。马宗汉牺牲后,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在1987年的时候,为纪念马宗汉就义八十周年,慈溪人民政府又修复了马宗汉故居,以供后人瞻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