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专题>往期专题>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
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名利淡如水,学问最可贵——周大风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郑鹤天同学
讲述《名利淡如水,学问最可贵——周大风》的故事

周大风 1923--2015年

  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仑大碶后洋村周家人。

  历任浙江省文工团、浙江省歌剧团、浙江省越剧团作曲,《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和浙江分会主席。

  作品《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一曲《采茶舞曲》,动听,悠扬,无论时隔多久,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好的音乐作品会一直被人们传唱和铭记。这首《采茶舞曲》的词曲作者就是周大风。

  周大风是宁波北仑人,灵山书院是周大风旧时读书的地方,那时叫“灵山学校”。

  幼年的周大风已表现出了超常的音乐天赋,9岁时就为灵山学校的校歌做多声部伴奏。由于清贫,15岁时周大风前往上海打工,那时他每天下午放工后去琴行,向技师们讨教经验、帮助修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大风化腐朽为神奇,修复了一台报废的荷兰琴,因而拥有了人生第一架钢琴。

  1939年春节前,周大风看到了蔡元培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心情很是激动,但又觉得歌词是文言文,对普通百姓而言很是拗口难唱,于是他连夜奋笔疾书,灵感如炙热的岩浆喷涌而出,铿锵有力的旋律不停地冲击着他青春的脉搏。

  当朝阳升起在黄浦江上空时,这首独立作词作曲的应征会歌《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诞生了!蔡元培先生称此曲“全球同声,为国争光”。那年,周大风17岁。

  1958年周大风带团来到泰顺山区演出。在演出之余,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下田插秧,云雾缥缈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欢声笑语的采茶人,这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深深地将他吸引。

  这天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谱写了《采茶舞曲》。

  之后不久又一鼓作气,创作了9场大型越剧《雨前曲》,并将《采茶舞曲》作为该剧的主题曲。当《雨前曲》在北京公演时,《采茶舞曲》就深得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

  在教学育人上,周大风一直推崇“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兴趣,他一生培养了无数人才。到80多岁的高龄,他仍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讲学,创作文稿,带团演出,免费调音律等。

  周大风说,他拿着国务院发的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如果一生回报社会只有百分之几十,则是对不起社会;若达到100%,还只是个守业者;若是100.1%或100.01%,则对社会发展才算有些贡献。

  他在杭州的寓所,陈设简陋,连家具都是他自制的。他一生又酷爱做琴,制作的小提琴、古琴、钢琴等不计其数。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里有周大风制作的钢琴,日本向中国讨要的古琴也是周大风的杰作。

  “名利淡如水,学问最可贵。一抛庸杂念,文章献后辈。”这正是著名音乐家周大风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年岁更迭,时光流转,转眼周大风的《采茶舞曲》已被传唱了60多年,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会一直被传唱,因为它唱出了伟大祖国的大美河山和欣欣向荣。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