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站辅助>本站嵌入源>信息播报
优秀的孩子,是被“爱”出来的

 

  有些父母想让孩子变优秀,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苛,缺少情感交流。害怕爱孩子会宠坏他,经常用各种各样的规矩去控制他;害怕鼓励孩子会使他骄傲自满,于是信奉打击式教育,经常责骂指责孩子。

  这样变“优秀”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常常陷入痛苦和挣扎,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殊不知,好好被爱过,才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气来源。

  家长该如何爱孩子,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变优秀?今晚,一起听听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的建议↓↓↓

  1、爱,给孩子安全感

  在游乐园时,我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在游戏设施中玩的时候,时不时要看向一旁的妈妈,确认了妈妈也看向他的眼神或者笑容,他才会接着放心地去玩。

  当这样的确认多了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看妈妈,能够更投入更专心地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孩子寻找安全感的一幕。

  童年时期,父母持续、稳定的关爱和温暖,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他能够确信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内心充满了能量。

  足够充足的安全感,让孩子有底气和勇气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独立、进步、成长。

  而童年匮乏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害羞内向,畏畏缩缩,总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喜欢粘着爸爸妈妈、容易哭闹;或是特别调皮捣蛋、习惯差,本质都是在呼唤爱。

  而且,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也会深刻影响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的妹妹从小体弱多病,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注和爱,可怜的松子从童年时起就一直被忽视,缺少关爱。

  从小时候学会扮鬼脸逗父亲笑开始,缺爱的松子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寻找爱和接纳,哪怕被虐待、被欺骗,也不愿意离开对方陷入孤独。

  童年时缺爱的孩子,将终其一生在各种关系中寻找爱,弥补过去的创伤。

  他把几乎全部的能量都用来寻找爱和自我怀疑上,总是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内在的消耗过多。

  于是,便缺少足够的精力和能量用于对外的探索和成长。

  2、爱,给孩子自我疗愈能力

  近年来,我们总是会在新闻上和自己的周围看到越来越多抑郁症、轻生、心理脆弱的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童年没有被好好爱过。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个人童年时被父母好好爱过,自我价值感比较高,能够好好地接纳自己、爱自己。

  不管在面对什么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够用这股力量自我疗愈,自我救赎,心怀希望,从逆境中向上生长。

  而从小就缺爱的孩子,往往会在做错事或者遭遇失败时,表现得特别的玻璃心,凶狠地指责自己、从根本上否定自己,不断地消耗着内心的能量。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不管在面对什么事,都会充满勇气和力量,比其他人走的更远。

  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我想不仅仅是“傻人有傻福”,而是因为他童年时,哪怕身体有缺陷,也一直被妈妈好好的爱着、鼓励着、欣赏着,长大后他才有足够的能量战胜各种挫折,成就精彩的人生。

  不是因为被逼着、要证明什么、或是要讨好谁而变得优秀,而是因为被爱着,被欣赏着,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发自内心地去追求优秀。

  3、好父母,要会爱

  诚然,绝大多数父母当然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被好好爱过,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呢?

  我们做父母的,真的知道怎么爱孩子?怎么表达爱吗?

  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意识不到自己行为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让他不能感受到充分的爱。

  比如不允许孩子哭、打骂孩子、偏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爱孩子,不是溺爱,在物质上无限满足他的所有要求,纵容他的一切行为,而是要用一种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关键有3点:

  1. 接纳孩子: 接受他的不完美,懂得欣赏他身上的闪光点,不是因为他“乖”“好看”“优秀”而爱他,而是无条件地去爱;

  2. 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不以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和控制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多倾听,要看见孩子各种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需求,给他引导和帮助。

  3. 保持情绪的稳定:学会共情,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不随意打骂、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保持理性温和,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在与孩子保持亲密,给他足够的爱的同时,逐步培养他的规则意识、责任感、独立性,让孩子可以在与父母一次次的分离中,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好好爱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