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教育专题>往期专题>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
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唐弢

  唐弢(1913年-1992年),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江北区中心小学的姚周昊同学

讲述一位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唐弢的故事

  唐弢,宁波江北人,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他读书、著书、藏书,是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和杂文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和藏书家。

  1927年,唐弢还在上海华童公学求学时,就开始买书。每逢周末或者假日,他就踱步到汉口路,或者老西门。去的最多还是城隍庙饱墨斋,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五四以来的期刊和各种绝版单行本。

  1942年,日本军侵略上海,日日发出警报,迫使家家户户烧书撕书,每次看到别人把成批的期刊当作废纸卖掉,唐弢就痛心不已。面对如此浩劫,唐弢决定冒着生命危险买书。那几年,唐弢几乎是住在废纸站的堆栈里,哪里有书,哪里就有他。为此,他甚至一天只啃两个烧饼,宁愿饥肠辘辘,也要收集书籍。

  除了买书,更重要的是藏书。《新青年》、《小说月报》、《觉悟》、《晨报副刊》,这一本本现代文学书刊,从日寇宪兵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都躲到了唐弢家里。他掘开地板,揭开屋瓦,扒开煤球堆,尽切可能安顿了这些新文学期刊和进步书籍。

  坐拥书城,俯仰皆书。藏书是唐弢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他们全家人的珍宝。1959年,唐弢一家由沪迁京,场面尤其壮观,他们雇了整整一个火车车皮,运送的不是家具,正是这多年来唐弢的心血心肝——几万册藏书!

  唐弢将所有积蓄都花在买书上,哪怕是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他也会一个人坐上公共汽车,去往离家很远的书店淘书。

  有一次,唐弢足足买了两大捆书,六七十岁的小老头,佝偻着背,兴冲冲地将小山高的书抬上公共汽车,到站抬下车时,却发现路途太远实在拎不动。于是他坐在路肩上皱着眉头一边细细思索,一边把手杖一点一点拄着地。

  突然灵机一动,竖着的手杖一打横,这不就成扁担了嘛。皱起的眉头舒展开了,唐弢赶紧站起来,肩上抬着两捆书,仿佛陡然间生出无穷力气。哪知快到家门口了,力气尚有一丝,手杖扁担却罢工了,啪地一声折断在地上。唐弢赶紧心疼地捡起洒落一地的书,无奈地再次坐到马路肩上叹气。

  又一次,他的一位学生旧书店里偶遇到年迈多病的唐先生在挑书,便脱口而出:您怎么又在淘书!唐先生说:留着以后慢慢看。这位学生心想:老人家还能有多少“以后”之日啊!就这样,唐弢生命不息,藏书不止,保存下了不啻为一部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量藏书。

  1992年,这个“将手杖当作扁担挑书”的可爱老人去世了,他毕生心血结晶500多箱书籍依照全家人的意愿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当这些书都搬出去后,原本拥挤不堪的房子里,除了几件由上海带去的旧家具外,竟然几乎是家徒四壁。他不羡黄金屋,只爱满床书。正如巴金所说,“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现代文学馆的一半”。

  “检书、买书、读书、写书”,正如唐弢自己在《我和书》中所写,究其一生,他都未曾离开过书。一辈子七十九年,唐弢勤俭节约,两袖清风,唯独坐拥一座书城,只为俯仰皆书。


  唐弢曾在自己的作品《路》里写道:“行到荆榛的荒原上你喜欢找寻前人的足迹,孤往时你不需要一个同道吗?即使是古人也好。没有,那你就成为这一代的先行者了,希望有后人来踏你的足迹。” 这是一种呼吁,也是一种号召,他希望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们,也能够像他一样,哪怕在最苦最累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看书、读书、爱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