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 字蔚孙,出生于浙江鄞县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 童第周鞠躬尽瘁,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人生誓言。 童第周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由于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出自勤奋! 1930年8月,童第周就读于比利时大学医学院,医学院的实验室工作由达克教授负责。实验室开始用青蛙卵做实验,青蛙卵的卵膜很难剥离,达克教授已做了多年,重复做了几十次,没一次成功。而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份感到欣喜万分。 这件事也使童第周相信:“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照样能办到!” 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 鄞州区堇山小学的王乾皓同学 讲述“中国克隆之父”勤奋治学、报效祖国的故事。
|